守正创新是对“非遗”最好的薪火延续
□记者 承孝安张锐
日前,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邢后璠创作的铁画版“冰墩墩”,因其形态传神、色泽逼真,让大家眼前一亮。为了守护和传承芜湖铁画的煅制技艺,让其保持生命力,邢后璠探索用现代的手法表现传统文化,用创新精神不断为它换上时尚的“新衣”。
记者走进邢后璠的铁画工作坊,瞬间被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所震撼,一幅幅风格迥异、美不胜收的铁画作品陈列其中。很多作品一改传统铁画如中国水墨画般的非黑即白:有颜色交叠细腻丰富的红色题材《转战陕北》,有用漆艺、铁画叠锻、金箔、积色等综合手法制作的现代题材《明月夜》……
在长期宣传芜湖铁画、销售芜湖铁画的过程中,邢后璠敏锐地觉察到,传统铁画产品相对单一,艺术表现方式相对“老旧”,不利于传承。“老题材、老形式,严重束缚了铁画工艺的发展,必须正视传统铁画与现代生活脱节的问题。”邢后璠表示,需要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意趣,在传统技艺中加入时尚元素,芜湖铁画才能被市场接受和认可,才能发展壮大。
作为铁画传承人,多年来,邢后璠一直在传承芜湖铁画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他以走进生活为基础,以艺术审美为追求,在完善和改进铁画制作技艺的同时,另辟蹊径,创新思维大胆尝试,让这门传统技艺萌发出越来越多的可能性。
芜湖铁画、堆漆画、通草画被称为“芜湖三画”。2019年开始,邢后璠与通草画传承人毛艺涛一起,尝试着将铁画与通草画的元素和制作技艺相互交融,让芜湖的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映衬。实践证明,这一创新,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你看,这幅画就是典型的铁画与通草画相融合创作的作品。”邢后璠把记者带到了一幅名为《喜上眉梢》的作品前,只见黑色的枝干苍劲有力,枝丫上点缀着红色的梅花,一对喜鹊立于枝头似窃窃私语,喜鹊形态栩栩如生,羽毛色泽丰富,背部羽毛肌理层次分明。铁画的“刚”与通草画的“柔”融于一体,令人拍案叫绝。
“铁画锻制技艺的不断创新,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近两年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文典铁画负责人谷艳告诉记者,最近几年,订单比以前多了不少,铁画已经成为家庭装饰,走入千家万户的生活中。
芜湖铁画的创新发展是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的一个缩影。
“技艺受捧而传承难,这是当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杨琪告诉记者,芜湖市“非遗”项目共有77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30项、市级44项,市级以上传承人共90人。目前大部分传统手工艺产品、包装设计没有突破,产业化也一直停留在找上门阶段。做好传承和弘扬工作,就得对症下药,要激发“非遗”的创新动力,使其符合当代社会生活发展需求。
去年以来,芜湖市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一个个非遗项目“活”起来,更“火”起来,逐渐使其特有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芜湖发展的经济优势。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先后组织“非遗”企业及传承人参加全国、全省的各项展览会,邀请省内外各级专家来芜开展多场培训会,帮助“非遗”传承人开拓视野的同时,也更好地传播了本土非遗。
芜湖市还先后组织多场“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活动,通过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公共文化场所、进军营、进美丽乡村等一系列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群众文化生活。同时,芜湖市陆续启动“非遗”传承人抢救性保护工作,借助新的传播方式,综合利用网络直播、短视频、VR等新媒体手段,让“非遗”的相关知识“走出去”,更“飞入寻常百姓家”,激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不断引导人民群众当好“非遗”的爱好者、守护者、传承者。
“在传承中保持创新,在创新中更好地传承,已经成为众多非遗传承人的共识。”杨琪表示,今年芜湖市将举办第一届“非遗”项目创意设计大赛,以奖代补方式鼓励“非遗”企业和传承人拿出更好的创意,把它们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承孝安)如何通过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今年以来,鸠江区正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将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作...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