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肉一刀香满城

芜湖日报 2022-01-29 10:50 大字

年的味道,大抵是在阳历的最后一个月开始潜入的。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每至大雪节气前后,家家户户都会赶着腌制咸肉、香肠等年货。这种咸咸的年味最初在深街老巷里氤氲、尔后漫溢,而当它们在临街的饭店前、菜场的肉摊上肆无忌惮地登场时,年味就更加迫近,似乎在昭示人们到了该捡拾一年心情的时候了。

咸肉腌制的历史悠久,据说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到了南宋,陈元靓的《岁时广记》曾引《岁时杂记》一书对做法进行了具体记述,“腊日,以豕肉先糟熟,挂灶侧,至寒食取食之。”只不过,这更类似于今天川渝地区的烟熏腊肉。《岁时杂记》为北宋吕元明所著,可见至少在北宋时期,做腊肉已成腊月年俗。文中还记载一段轶事,有一回,大诗人杨万里因天气炎热吃不下饭,结果得朋友赠送的腊肉,顿时胃口大开,写下“老夫病暑饭不能,先生馈肉香满城”一句。当然,这一句还有多个版本,但意思并无二致。凛冽寒风里调制的一道食材,竟然能穿越数月的光景,在暑气渐升的初夏依旧吊人胃口,可见腊肉还是一道跨越时间的美食,这在缺乏保存条件的古时,自是难得。

严格意义上讲,腊肉与咸肉并非一物。芜湖一地的咸肉制作更是有所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省去了烟熏的环节。腌咸肉的工序算不得复杂,却甚是烦琐,很是磨炼人的性子。

首先要选择好原材料。猪肉太肥不行,过于油腻;太瘦的也不可,腌制之后,少了肉香,特别经过晾晒之后,很容易变得生硬。肥瘦相间的新鲜五花猪肋条肉上佳。老芜湖人腌咸肉又常爱以“刀”为单位。他们不说今年过年腌了几斤猪肉,而是几刀。一刀,其实指的就是一条大约两寸宽的猪肋条肉。不得不说,这个“刀”字用得是极妙的。一刀肉、两刀肉……仿佛能瞥见菜场肉铺老板举起肉刀在杂木大砧板上一刀一刀剁肉、分割的酣畅淋漓。

其次是炒盐。要将盐和花椒用慢火炒制,直至炒得香味溢出后起锅。小火是必须的,急性子开个大火想一蹴而就,就很容易将花椒炒煳,那是很败兴的一件事,事倍功半不说,还得多洗一次锅。盐自然是要选择粗粗的那种,至少是中粒以上的。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细盐,杂质少了,也失去了不少微量元素,是很难hold住肉类大荤之物的。此外,细盐相对更易挥发,也不利于后期与肉的缠绵。

青睐花椒,是因为它有起香和提麻两大作用,在安徽省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童春年看来,芜湖人腌制咸肉时选择花椒注重的正是花椒之香。花椒盐冷却之后便是均匀地揉抹在事先准备好的新鲜猪肉上,然后放入缸中腌制,也可放入少许高度白酒杀菌保质。腌制的肉,头两天需上下翻动一次,后面放缓频率,约莫半个月时间便可以取出晾晒了。肉、盐、花椒在黑暗的缸里历时半个月的耳鬓厮磨后,再经过自然风的磨搓和太阳光的洗礼后,一道挂着年味的美食才算最终告成。

经过一道道工序而“终成正果”的咸肉在年夜饭中却算不得主角,顶多是作为一些主菜的配料,远不如香肠受人们的欢迎。不过,它的作用却又是香肠很难企及的。来年春暖花开,当春水初上,满地蒌蒿翠绿、春笋拔节时,它的“高光时刻”才算真正到来。蒌蒿炒咸肉、春笋咸肉……荤与素的交织、春的芬芳与冬的深藏被宣泄得淋漓尽致。

老家在徽州,童年的年味记忆被咸咸的肉香裹挟。每到年关,家家都会杀年猪。猪是自家养的,大多以残羹剩饭以及山野里打来的猪草为食,少有饲料,因而长得都算不得精壮,肉的味道却比今天的要好得多。一个村子一般只会有一个杀猪匠,整个腊月的档期排得满满的。一到年底,每家的猪出栏的斤两也往往成为暗自较量的内容。那年头,哪家养了一头超过200斤的生猪,简直可以在村里走出“六亲不认”的步伐。杀下的年猪,除了办年猪饭消耗一些、亲戚好友赠送一些,剩下的大多会被腌制起来。于是整个腊月直至正月,只要遇有阳光,两根竹子搭起一根杉木杆,木杆上挂满一条条咸肉便成为家家户户门口特有的风景,走过都能闻到一股股醇香。

特别是早春时节,腌过的猪肉在温阳直晒下,渗出晶莹的油脂、散发出馥郁的肉香。与时令作最后抗争的寒风压得了春花绽放的欲望,却扼不住蜜蜂的勤勉。劳碌命的蜜蜂们漫山遍野找寻不到多少花蜜时,往往被这股香味吸引,纷至沓来,吸食油脂、吃个大饱……

腊月腌制咸货最初始于冬藏,在过去没有冰箱、物流又不如今天的年代,要想保证有充足的肉食过冬,腌制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今天,人们选择咸肉,早已告别了当初保存的功能,而更是追求一种独特的风味。那腌制过的肉类经过高温加工之后透出的脂肪芳香,已然是一种独特的年味与乡愁,让人吃过之后,口舌生津。

那种味道才下舌尖、又入心间。

戴卿

新闻推荐

安全春运路,我们来守护

春节将至,芜湖火车站迎来了旅客出行的高峰。1月28日,在火车站广场和乘车大厅,由特警和武警组成的巡逻队正在执行24小时武装...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