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的“完美”实践

芜湖日报 2021-04-21 00:59 大字

□首席记者赵丹丹 张学桥

一条笔直的五沈路,是鸠江区沈巷镇镇区到保圩村的必经之路。两侧田野里,苗木葱翠,沟渠清澈,蔬菜长势旺盛。往前不远,就是保圩村完美合作社的塑料大棚,钻进大棚,几颗红艳艳的草莓从绿油油的叶子中探出头来,仿佛在热情地向人招手。

一颗颗小草莓,将土地的产出效益增加了数十倍。“一亩地,过去纯种粮食只有三四百元收入,现在种上了这种高品质草莓,一亩地的毛收入最少也有两万元。”完美合作社负责人葛义飞说。

在保圩村,完美合作社共流转土地面积170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20%。在这1700亩土地上,合作社100多位村民种水稻小麦,种草莓西瓜,种大棚蔬菜,用新思路、新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加土地附加值。据统计,去年完美合作社的年产值达500多万元。

时间回溯到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产业兴旺”是关键。如何让伟大战略在小小村庄落地开花?“从村情来看,保圩村是外出务工大村,常住人口主要是留守老人与儿童,靠家家户户‘单打独斗’,根本不可能谈什么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保圩村党总支书记王祥声说。当时,他找到村里的老党员、前村委会干部葛义飞,商量带着大家一起流转土地、发展农业合作社。

说干就干,王祥声与葛义飞首先到其他农业产业做得比较好的乡镇走访,学习他们的理念、方法,做到心中有数,随后回到村里,动员村民们加入合作社。冲着两位老党员的口碑和号召力,很快就有7户农户选择加入。

2017年底,“完美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从成立之初,合作社就瞄准了综合发展、多元种植的路子:耕地主要种植草莓、西瓜、韭菜、玉米等高附加值农作物,另外利用低洼农田用于稻虾混养,最大化提高农田使用率。

合作社的发展,村民们看在眼里,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帮忙种植、收割、采摘。这些村民虽然普遍年纪偏大,但都是种植养殖能手,干起农活来得心应手。如今,合作社人员规模已发展到100余人。

“有什么活干什么活,这个天摘草莓,过段时间割韭菜、摘豆角,都不是重活,一天下来能赚百十块钱。”正在草莓地里忙活的保圩村村民宫秀英告诉记者,在合作社劳作既能赚到钱,又能照顾家里的孙子,自己非常满意。在王祥声看来,完美合作社有效解决了一些失地农民“无事可做”的问题,又化解了部分农田无人耕种的困境,成为保圩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关键抓手。

怎样为合作社的后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保圩村规划了一条以党建引领产业兴旺的融合发展思路。2020年,沈巷镇党委以红色阵地建设为抓手,选取保圩村实施“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建设,按照“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的理念,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双培”壮大了农村人才队伍,培养了一批种植养殖能手和技术带头人,并动员他们参加党的活动,接受党的教育,将其作为重点培养、优先发展对象;“双带”挖掘了农村经济发展潜力,拓宽了群众致富道路。致富带头人之一的葛有玉通过几年来的亲身参与,切实体会到党组织的先进性,在2019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2020年下半年被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

完美合作社的成功还为很多有创业干事意愿的村民提供了借鉴,起到了以点带面的引领作用。近几年,保圩村涌现出十几位种田大户、养殖大户,他们沿着“完美”摸索出的路子,进行多元化综合性发展,培育高附加值农作物。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成长壮大,推动保圩村的农业产业逐步走向发展成熟,亦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在芜湖落地开花的生动演绎。

新闻推荐

奇妙的园林园艺之旅

小记者:李睿宸(北塘小学1012班)指导老师:朱琳4月17日,我参加了小记者工作室组织的“小记者走进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探求植物生长...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