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李英老师的一篇游记
李英(1926-2002)河北人,1948年就读北平艺专,受教于徐悲鸿。1949年考入南京大学美术系,师从傅抱石等名师。1951年8月毕业,同年分配到安徽芜湖师范学校工作,后相继在芜湖十二中、八中任教。
李英老师最为世人称道的事情,就是当年将他以一己之力保全了萧云从墓碑并无偿捐给国家的义举。
作为一名师出名门的丹青高手,民间关于李英老师的传闻很多。虽然我曾就读于芜湖十二中,但李英老师没有教过我。笔者与他相识大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笔者已经高中毕业,经由一位家乡的老教师引荐,因为当时我在学习素描和国画。那位老师说要引见一位大画家、他的老师。笔者当时心情十分激动。那时候李英老师单身一人住在芜湖十二中一个废弃的老教室二楼,屋子里较为阴暗。
李英老师个子不高,话也不多,感觉挺慈祥的。他老师耳朵不好,常用手扶住耳廓助听。李英老师对地方文化颇为关注。笔者整理了一份他当年写的《白马山游记记》。这篇游记为我们大致还原了一个42年前白马山的模样。那时,白马洞天还残存,“白马驼经”石刻还完整地保留着……李英老师的这些珍贵文字,为我们后人了解白马山这种芜湖古老的风景之地,提供了一份珍贵的文献资料。 同时,相信大家也可以通过此文对李英老师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白马山游访记
李英
七九年五月廿日晨七时半从南关乘车,八时余抵白马山水泥厂终点站下车。
事先未料及水泥厂就是完全砸毁。白马山取石为料烧水泥。停车四望,烧制厂房和烟筒很多,规模较大。据工人谈将把全部白马山夷平而取石烧水泥。
白马山是芜湖八景之一,廿八年来从未一游,只是平时南望白马山朦胧如睡。五几年,远看山顶一大树在雾霭中,颇寄遐思,但忘记在那一年山顶白果树,据说因雨雷击而倒,此后远望白马山便成青山隐隐如梦如幻,恨廿十八年来未涉足一游,如今物是人非,已经完成(全)改貌矣。
现在白马山上牛铁轰隆,炸山爆响全山尽是,山下烧水泥之厂房尽皆围筑,可以略及昔日白马山将此爆炸石飞的水泥原料厂发展工业取备建材是正确的,但就是景物角度而言难免有所叹惜,但亦无理由不赞助。
白马山是南北走向的几个山头连接的山,山有两洞,一洞在北山顶巅,名观音洞,洞口狭窄成喇叭口内的枣核形,洞上有天忠洞三字,入洞逐渐扩大,内成不规则的园窿,洞之上端开一口,如同天井而光线躲(射)入。此口究属原来或近期炸山修路而开尚不知其详,但从洞口上端和入口落入石块垒垒而半塞洞之深处,故洞中远非昔貌。
洞内石壁上下尽是水蚀壁痕,可见千万年来的滴水磨透与忍耐。旁有一更狭窄小洞并列,因狭窄而不能入。
在天忠洞边即将筑山顶工路,路下石壁大刻“白马驼经”四大字。旁边跋文因被砸下之大石遮掩而只能可到部分文字如下:
词曲目连戏有人变马鸣,要知佛度世,四十二章经。
民纪甲戌衰翁题
从山顶辗转至山南询知山腰南面有洞曰俗名神仙洞,行在新炸山腰公路下,望见狭窄一洞口,经蹭危石,历乱巘到达洞前。
洞口枣核形,上有残蚀若盖,入内斜形,较深,已被新劈乱石半塞洞内,据县志载,原来有三圣祠,下有紫燕洞,或系指此洞,祠已无踪。
两洞皆入,南洞促狭,北洞广宽,但绝非莫测,三圣词下之洞应是俗谓神仙洞或系紫燕洞。北洞下坡刻“白马驼经”当系白马洞天之由来。看来,原来山顶即有洞通,否则不能称洞天。
辗转下山至汽车站十一点廿,买了四个烧饼冷水充饥,因下午一时半才有车来,无耐(奈)只有徒步远涉三十华里经火龙岗烈日之下,二时至芜湖。
在询景接触中既遇有起生者的疑问两番也,在山顶水炉遇有盛情出饭票充饥的中老年人,不扰人视为人的宗旨,认可挨饿也不扰人。
79.5.20夜记
尚亭勇
新闻推荐
俗话说“春捂秋冻,老来无病”,适当的“捂”可以抵御冷风通过毛孔侵入人体。最近一周,芜湖气温波动较大,阴雨天气再唱主角,春捂...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