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次次调紧 自己的发条
程茜(左)
生日祝福:
大江晚报步履不停,明天会更好。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
还有不到一个半月,农历牛年就要到了。回想起一年前那个特别的春节,我的记忆和情感没有丝毫褪色。作为跑卫生口的记者,我自觉有点临危受命,又有点当仁不让,农历鼠年的初一到初七,我几乎每天都在“现场”。
最早的一次采访在大年初一的下午,我陪着外婆闲聊,商量晚上吃梅干菜饼。然后,我就去一线了—— 芜湖市120急救中心和芜湖市第三人民医院,中间似乎也没什么过渡,戴上口罩,拿上采访本,就出发了。下午3点,我站在定点医院市三院的清洁区里,头顶一层地板之隔就是污染区,我听着病区的路线规划,看着护士们一层层穿脱防护服,我观察、我询问、我记录。我站在120急救中心的负压转运车外,看着他们接电话、戴面罩,互相叮嘱,然后迅速出车。
这些看似“危险”的采访,我都是从容面对的,我想近距离看看这个“战场”,也想让更多人通过我的笔墨“看看”这个“战场”。疫情期间,及时、准确、有用的信息是生活的必需品,是记者的天职所在。从隆冬到初夏,我几乎跑遍了全市的医疗卫生机构:防控指挥部、定点医院、后备医院、疾控中心、急救中心……我调紧自己的发条旋钮,不停地采访、拍照、摄像。
《实验室直面新冠病毒 长江上消毒重点轮船》——我隔着厚厚的玻璃门,看疾控中心的专家们“笨重”地在机器前来来去去,带着新采样的咽拭子,语言无法传递,他们就握起拳头,抬起上臂,给我做了一个加油的手势。
《全市首例新冠肺炎治愈者捐献血浆》——我像一只敏捷的壁虎趴在无菌室的落地玻璃上,把手机尽可能地贴合玻璃,在不反光的情况下清晰拍摄室内的采血情况。
《70公里归家路 心心念念笑与泪》——4月7日,我随车前往疗养地,接145名援助湖北的医疗队员回家,车辆驶过长江大桥,他们欢呼雀跃;两旁的车辆夹道欢迎,他们含泪挥手;看到久候的亲人,他们紧紧相拥,整个过程中,我数次落泪。希望疫情结束后,医护人员们仍能得到你我长久而足够的理解和善意。
再回想起这些日子,是每一位一线记者、每一位逆行者的“高光时刻”,我们很忙很累,忙到累到没有时间去害怕和犹豫。大家做这么多事,不是为了被谁记住或歌颂,不是为了谈资与逞能,而是职业使然。今天,依然想谢谢和我一起“冲锋”的媒体伙伴们,谢谢每一位以自己的方式与疫情斗争的人,我们都是骄傲的、无憾的!
记者 程茜
新闻推荐
2020年年末采访胡迪的时候,他正走在三十岁与四十岁的“交接点”,既有着“三十而立”的笃定,亦有着“四十将至”的期望。出生...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