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水本哀梨

合肥晚报 2020-12-27 00:58 大字

□王张应

近读《张恨水年谱》(谢家顺著),发现张恨水除了“恨水”笔名,还用过许许多多的笔名。三十岁到三十五岁之间,张恨水发表于《世界日报》“明珠”副刊、《世界晚报》“夜光”副刊的大量杂文随笔,使用频率极高的笔名是“哀梨”。有时也曾单独使用“哀”或“梨”,但明眼人一看便清楚那可是一个字代表了两个字。无论是“哀”还是“梨”,它的意思指向都是“哀梨”。

正如“恨水”二字有来历,张恨水取用笔名自有讲究,绝不会信手拈来随随便便捡个字词作为笔名。被张恨水用作笔名的“哀梨”二字亦有典故。传说汉朝时秣陵(今南京)之地有一个姓哀名仲的人,他家园子里结出来的梨子与众不同,不仅个头特别大而且味道甘甜醇美,吃起来又脆又嫩,入口即化为水,咽下去爽口清心。哀家的梨子因此远近闻名。当时的人们以尝到“哀家梨”为荣耀,某些附庸风雅的人,为了炫耀自己的家财富足和能耐出众,便想尽办法得到一枚哀家之梨,故意在人面前显摆,让人知道他尝到了哀家梨的滋味。

天长日久,哀家的梨子魅力存续不减。在人们心目中,哀家梨不再只是一枚美味可口的水果,它被用来泛指一切美好之事物。到后来“哀梨”的词义由实变虚,似乎专指优美文辞。清人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东坡)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故有成语“哀梨并剪”,字面上的意思是指汉代秣陵人哀仲家种的梨子,并州之地产的剪刀。这两种物事,一个爽口,一个锋利,合起来则是比喻言语文辞流畅爽利。

当年,从困境中起身走出去的张恨水,由家乡黄土岭出发,辗转芜湖、南京、上海,渐行渐远,最终抵达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地带——北平。经过十多年的新闻和文学写作,用张恨水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笔头子已磨炼得相当的“滑溜”了,早先的生涩感烟消云散。彼时,张恨水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还是通讯、时评等其他文字作品,语言流畅,文辞优美,自是必然。张恨水取“哀梨”二字作为笔名,可谓名副其实,一点都不虚夸,相信当时的读者诸君定会接受他这一看似低调实则高调的笔名。

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用此笔名,公开以“哀梨”自谓,可见年纪轻轻的张恨水那时是多么的自信。拥有这份自信不容易,需要有足够的底气作为支撑。张恨水不是个轻狂之徒,他自己明白他的底气究竟有多少,他的自信绝不至于盲目。换个角度看,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张恨水是位励志哥,“哀梨”是他写作文章的起码目标,他必须实现。诗人杜甫曾言,“语不惊人死不休。”张恨水也有这股韧劲,他想让自己的文字品质如同甘果,食之回味无穷。

这些年,我曾大量阅读张恨水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他的鲜为今人所知的许多散文作品。张恨水的文字优美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当我发现他曾用“哀梨”作为笔名,我便觉得张恨水的文字果真就是一枚令人艳羡不已的哀家之梨。

新闻推荐

凝心聚力 构建南瑞街道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

本报讯位于弋江区的南瑞街道共有10个社区、近10万人口。街道是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基础,如何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近年来...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