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弋江畔民俗多

大江晚报 2020-12-17 00:31 大字

腊月“年市”日夜旺

旧时,一进入腊月,青弋江两岸四市,从南门湾过老桥,联结花街、鱼市街、米市街、薪市街,接十里长街,直到中江塔码头,农副土特产品,南北杂货,都是车载舟运,肩挑手提,纷纷进入市场,买卖倍加兴旺。据1993年版《芜湖市志》记载:当时,“灯笼铺通宵赶制灯彩;香烛铺印财马、糊元宝、浇巨烛、束名香;山货铺大量供应箪瓢箕帚篮筐绳席;铁作铺连夜锻制‘三刀’和铁画;瓷器铺备有各色瓷瓦酱器锅铛碗筷;酒肆、药铺各以酒糟、苍术、辟瘟丹送货上门;锻磨、镪刀、杀猪诸色工人亦应时而出,喧叫街巷;还有叫卖陶灯、灯草、灶君像、门神、春联、年画的……这些总谓之‘年市’。”

百家宴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谓之“龙抬头”,为吉日。相传二月二是“土地公公”生日,为给土地公公“暖寿”,过去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农民以“社”(旧俗春社)为单位办酒聚餐,祭祀本方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地方平安。

位于青弋江边的湾沚区红杨镇的西河古镇,每年“二月二”举办“土地会”设“百家宴”的传统民俗就一直延续至今。

二月二这天,西河古镇的当地百姓和慕名前来的游客,大家一起围坐桌边,品尝乡村美味佳肴,共叙友情亲情,融洽邻里关系。根据惯例,“百家宴”每桌要上16道菜,有西河蹄膀、农家特色杂酱小炒、红烧狮子头、荷叶粉蒸肉、西河臭干子等菜肴,都是当地特色土菜的代表。

如今,青弋江畔西河古镇的“百家宴”早已声名远播,八方宾朋纷至沓来。

端午龙舟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时,芜湖人都要煮食糯米粽子,品尝绿豆糕。同时,家家门前盆栽一棵艾,艾上粘上红绿纸做的棕形纸筒,日中时分折断放倒。并用菖蒲制剑挂于门前床头,饮雄黄酒,儿童穿虎头鞋,挂香袋,额头用雄黄画个“王”字。

除此之外,倾城围聚长河两岸看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吸引人的活动。竞渡各队龙舟和水手分别以青、红、黄、白等不同彩色的装饰和服装为标志,助阵锣鼓三通,冲天爆竹一响,“主赛船”红旗一挥,众桨齐举,龙舟似箭,两岸彩旗招展,击鼓雷鸣,观众沿岸助叫,声震水滨,先达到终点线夺得一杆彩旗和一包彩礼的龙舟就是冠军。冠军龙舟健儿登岸时受到凯旋式的欢迎。芜湖地处“吴头楚尾”、江津要地,自古以来竞渡盛行。明代,梅士劝《芜湖竞渡》诗形容当时的竞渡盛况说:“我者曾在芜湖住,五月五日观竞渡。画船彩鹢高接天,雷笑云歌遏江雾。”可以想见其盛况。清代中叶,竞渡规模更大,有两大赛场,一在长虹门外老浮桥,一在澛港至关门洲十五里的长江水段。时间也延长了,从初一“出龙”至初五“收龙”,要连赛五天。还在金马门外,搭盖城隍行宫,留驻神像,跨街高扎戏台,锣鼓喧天,演唱梨簧戏,连演十几天,这既是欢庆夏季丰收,也是预祝好秋景,如此竞渡演戏,名闻江东,吸引了远在南京的观众也纷纷乘坐凉篷子船赶来观看。为此,黄钺写有《凉篷子词》:“不施篙舻不安窗,惯系秦淮水阁桩。闻说于湖方竞渡,溯朝争到澛明江(即澛港)。”龙舟竞渡活动,一直延续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逐渐消失。

方村吃新

“吃新”是方村一带农村延续了千年古老岁时习俗,每年的农历七月一日至十五日是新稻成熟收割的时期,也是“吃新”的时节。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各家都择日进行隆重的“吃新”,较为集中的是七月一日至十五日之一天。

经过春耕夏耘,辛勤劳作,终于迎来了新稻收获的季节,将收获的新米,煮出喷香的新米饭,并将屋前地头自家种植的时令蔬菜,摘取一些清洗干净,宰杀一只小仔鸡,购些鱼、虾、肉等,备上一桌丰盛的菜肴,全家老小齐聚一堂,开始了“吃新”仪式。

在漫长的岁月,方村一带

的人们一直保持着“吃新”的习俗,即使是穷人家,没有条件举行像样的“吃新”,还可以向较为富有的邻居租借新米、时蔬、酒肉等,在家中举行“吃新”仪式,也算是完成了“吃新”。

由于新稻收获的时间有早有迟,“吃新”也就没确定的日子,因此在七月一日至十五日的半个月时间里,“吃新”在不同的村庄与家庭逐一进行。这半个月也成为当地老百姓会亲访友、进行亲情交流与沟通的日子。有的家庭在“吃新”时,还邀请同房亲戚来家相聚。于是,这些日子也为当地百姓走亲戚的日子。人们通过“吃新”,不仅寄托了对丰年的期盼,对祖先神灵的敬畏与祈求,也密切了亲情与友情,加强了邻里与村落之间的交流,其乐融融。

方村一带的“吃新”是在农业社会的生产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古老的岁时习俗,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丰收与美好生活的祈盼,也是人类在自然界巨大的能量与随时可能出现的不可抗拒的威胁获取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心灵和谐的一种慰藉方式,更是农耕社会人们追求家族兴旺、邻里和谐的一种形式。

走月和摸秋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芜湖俗称“八月半”。过去民间活动,除普遍通行赠送礼品、全家宴聚分食月饼、共赏圆月以外,也有不同于他处的习俗,别具一番风情。

除了食绿粽菱、挂万寿灯之外,还有两项非常有趣的习俗:走月和摸秋。

中秋节当日晚餐之后,一轮明月当空,青少年纷纷作长夜游,擅长乐曲者,携玉筝、弹琵琶、吹笛子,三五成群,乘着月色,尽情畅游于街市或青弋江边。妇女们也突破了闺门规范,梳洗打扮,盛妆出游,互相往还,还会在空旷之地摆设香花供桌,地月遥拜,人称“走月”。

当时,妇女结婚后想要生个男孩,女伴在中秋节夜晚会多摘南瓜相赠送,以“南瓜”音近“男娃”。豆棚下,瓜架间,篱落旁,往往人影衣香缭绕,随意摸索,名叫“摸秋”。得南瓜者得男,得扁豆生女。如果摸得白扁豆也很欢喜,因为这叫“蛾眉豆”,是夫妻举案齐眉、白眉偕老的好兆头。这风俗以后发展成另一形式:一群儿童捧着大南瓜,上插泥人,各执灯火,敲打十番锣鼓,送往新妇之家,名谓“送子”。

老虎灶

老虎灶是芜湖人对水炉的俗称。早在清代就已经普遍开设于大街小巷之中。到清光绪年间已成为芜湖颇具规模的行业之一。这个行业的产生,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特点,适应了江城民户的生活习俗。

芜湖是皖南茶乡的门户,人们尤其爱好饮茶。有些茶客是早、中、晚三遍茶,并风趣地说“一日三朝、朝朝腹(福)满”。认为饮茶不仅是生活的一大乐趣,而且“三朝腹(福)满”象征吉祥和祝福。因此,千家万户清早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拎着水壶、水瓶到街头巷尾的老虎灶去打开水。有的老人还特地把装有茶叶的小陶壶、细瓷壶捧到老虎灶上去泡“头开”,然后顺便买些烧饼、油条、五香豆、酱生姜、臭干子、花生米等,回家过茶瘾、吃早点,这便是“以茶代餐”。

午茶是在中饭后和午休醒来时饮用,沏一壶浓茶在手,畅饮一阵,满口清香,有利于提神。晚茶多半是待客或与家人聊天、纳凉、赏月、看书、阅报、做些零星杂活时饮用。此外,各家民户洗衣浆裳,大人小孩夏天洗澡也都需要大量开水。这些就使得水炉店的生意四季兴隆,营业从早到晚不间断。后来有些水炉店干脆在店内设起小茶座,让茶客坐下品茶,后面设有清水盆堂,供群众洗澡,并在老虎灶前悬挂大红黄字灯笼,一是照明,二是招揽顾客。顾客们赞扬并说句吉利话,什么“明膛亮灶,财神高照”“灯暖水清,财气照人”等等。水炉老板听了格外高兴,立刻笑眯眯地回答:“有水有财,托福!”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全市共有这样水炉店130多家。直到本世纪初,水炉店才逐渐从众人的视野中淡出。

记者 郭青 文 姚和平 绘

新闻推荐

传承民俗文化 共享健康快乐

滚铁环、踩高跷、运白菜……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出现在近日举行的镜湖区2020“庆丰收喜迎小康”民俗运动会中。当天,来自镜...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