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人”转行“护渔员” “期待与水清鱼肥的长江重逢”
□记者 赵丹丹 张学桥
实习生 张天伊
8月末的天气仍然酷热难当。吃过早饭,汪茂祥套上印有“护渔”二字的救生衣,蹚过一段积水后跳上巡护船,一路向下游驶去。
汪茂祥是鸠江区汤沟镇红旗村人,祖辈父辈均以捕鱼为生。生在江边长在江边,汪茂祥自小就在渔船上给父亲打下手,今年48岁的他已有30多年捕鱼经验。他的3个兄弟当中,除一人在外地上班之外,其他两人都是渔民。
虽然还是要上船,汪茂祥现在的身份却已发生转变,是一名“护渔员”。芜湖从退捕渔民中遴选专业渔民组成护渔队,参与长江禁捕巡查,要求队员们至少曾拥有20年以上的专业捕捞经验。他们发挥河道熟、渔情熟优势,在全市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水域的5个护渔点协助市农业农村局开展禁捕巡查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汪茂祥正是首批13名护鱼队队员之一。如今,他和队员们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辖区内禁捕政策宣传、水域日常巡查检查、及时发现和制止非法捕捞行为等。
“过去捕鱼是为了生计,现在护渔是为了保护我们的长江母亲河,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汪茂祥说,从捕鱼到护渔,他和家人都为这种转变感到欣喜。
欣喜来自于对家门口这条大江的心疼。汪茂祥说,多年来,他亲眼见证着长江渔业资源的衰减,“过去江里各种鱼都有,现在连刀鱼、江蟹都难得一见了。”汪茂祥说,很久前他就想过不再捕鱼,但苦于没什么文化,上岸找不到一份适合的工作,“几十年都在船上,我不打鱼又能干点啥?”如今,汪茂祥进了护渔队,在发挥自己特长谋生的同时还能保护长江,他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欣喜也来自于生活走向了安定。“打鱼人太苦了。”妻子水心翠说,夏天是酷暑、汗滴得像雨一样,冬天江上的风像刀子一样割着脸,“一张网上牵着一家人的生计,费尽了力气撒下去,却经常连只虾都打不到,那种又累又失望的心情根本没法说。”过去的“听天由命”,如今变成了“旱涝保收”:进入护渔队后,汪茂祥每月按时领取工资,收入足以支撑一家人生活开支。
欣喜更来自于彻底与危险告别。“天气变化莫测,遇到风大浪急的时候,就是生死悬于一线。”水心翠至今还记得1995年最危险的一次经历。那天突然风雨大作,江上浪涛翻涌,她匆匆跑到岸边一看,丈夫的渔船想靠岸却靠不了岸,在风雨中飘摇。“当时岸上站了很多渔民家属,大家都只能眼睁睁看着江里的渔船,一个大浪来了,心提到嗓子眼,大浪下去了,心又落了回去。”回忆多年前的那一幕,水心翠仍然十分后怕,泪水涌满了眼眶,但她很快又开心起来,“我早就盼着他不捕鱼了,如今总算是梦想成真!”
十年禁渔,为长江“留白”,更是为后世“留荫”。芜湖以铁腕作风坚决扛起责任,全市1034艘捕捞渔船已全部退捕转产;长江干流芜湖段及重要支流全面禁捕。在以实际行动切实保护长江的同时,芜湖对退捕补助和转产后的政策保障等给予了明确规定:在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方面,做到发展产业帮扶一批、务工就业转移一批、自主创业解决一批、设立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在社会保障方面,确保退捕渔民有房住、有工作、有学上、有社保。
“十年,足够鱼儿们回来了。”采访到最后,汪茂祥说,今后他会当好长江的“保护者”,期待十年之后与水清鱼肥的那一条大江“重逢”。
新闻推荐
邢洪飙在查阅案件资料编者按:近期,由刑事侦查局、新闻宣传局、人民公安报社共同举办第二届“热血铸剑·丹心卫民”全国公安...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