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不“看海”,看芜湖如何答好这道民生考题
□记者 潘晔 张永胜
实习生 强宇帆
今年汛期,对芜湖而言无疑是一场大考。今年6-7月,市区累计降雨量约960毫米,是常年同期的2倍多。加上长江芜湖段持续高水位运行,排涝形势异常严峻。然而,在多次强降雨过程中,各小区、公园绿地、市政道路排水效果较好,除了个别低洼路段以外,大部分路段没有长时间积水。
暴雨,考验的不仅是城市的下水管道,还有建设者的规划能力,更检验出城市与自然相处的和谐度。那么,在这一场场暴雨过后,芜湖如何做到不“看海”?
设置“缓冲带”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在面对暴雨“倾”城时,拥有更多时间和能力。
来到保兴垾,记者看到明渠内的卧倒门随着水位高低变化,时而竖立,时而“卧倒”。“当明渠上游水位不高时,卧倒门竖起来进行蓄水,减轻下游压力。”市城管局市政处排涝管理科副科长张恒涛介绍,一旦城区排涝压力变大,卧倒门就立刻“卧倒”,帮助排水。
重排还是重蓄?一般来说,雨水在地面汇集成径流后,通过排水口流入地下排水管网,再从排水支管汇入城市排水干管,最后通过泵站流入长江等自然水系。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通过规划保护控制地表水面积,坚持把保护水域放在第一位,避免盲目“填渠建房”。这样一来,分布在市区各处的79条明渠,就成为雨水与排涝泵站的“缓冲带”,避免因为来不及排水造成城市内涝。
城市水系充分发挥调蓄功能,为延缓城市内涝争取了时间。以保兴垾为例,这里曾拆除、新建、拓宽改造桥涵19处,由原来的2米—8米拓宽到8米—62米,渠沟深度平均增加2米,蓄水能力增加40多万立方米。“也就是说,如果这40万立方米的水不是流入保兴垾,而是直接流到市区,城市内涝将很严重。”张恒涛说。
打通“肠梗阻”
在这道城市治理的考题中,不仅需要未雨绸缪,更要及时查缺补漏,方能确保城市安全度汛。
“这些年芜湖正在大发展、大建设,一系列重点工程同时推进,不可避免出现排水管网被占用、迁改、损坏等现象。”张恒涛坦言,此外,水环境治理工作持续推进,部分施工单位防汛排涝意识较弱,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堵塞管网、出水口等行为。这些隐患必须被及时消除。
统筹地上和地下,才能有效治理内涝。一方面,芜湖市对重点工程建设施工影响渠道排水畅通的,积极落实责任单位拆除筑坝、围堰等阻水障碍。另一方面,对长江中路、银湖路、中山北路、北京路等重点工程沿线道路雨水管网进行清疏养护,共疏通雨水管网100余公里。同时,通过加强管网清疏、新建改造部分管网等举措,有效解决北京中路五院南门、弋江路与北京路交叉口等易涝点位。
对于地下管网而言,如果不及时“手术”,将导致排水不畅、影响汛期排涝。目前,市、区两级雨水管网已完成疏通、清掏等任务。其中,完成市管管网清疏425公里,清掏各类雨水检查井25845座;完成箱涵及盖板沟清淤10万余立方米,完成主要出水口清淤清障189处。同时,对各级泵站进行维修养护,67座排涝泵站、285台套水泵电机和配套设施已完成维护保养。
实现“智慧+”
在城市排涝信息与自动化中心,只要打开一方大屏幕,全市实时的“排涝情报”就能尽收眼底,让市政人员有效、快速应对汛情。
早在2012年,城市排涝信息与自动化中心一期工程就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多年来,该平台功能不断完善,除了增加泵站监控等功能,还能实现市区重要水系(湖泊)的远程水位监测,便于实时掌握水位情况。同时,对泵站采取集中化管理调度,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排涝工作的管理水平与效率,同时各类信息化功能相辅相成,共同守护城市安全。
当下,大考仍在继续,城市抢险排涝工作依然不能有丝毫松劲。为了全力抓好城市排涝工作,市政处建立了一支210余人的排涝专业应急抢险队,并加强与气象部门对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截至7月27日,共出动各类应急车辆设备700余台次,市区泵站累计开机排水约2800小时,对重点区域实行“一桥一组”“一点一组”应急值守,累计开展巡查、应急处置7500余人次,处理市区主要积水点约13个。
新闻推荐
7月16日下午,芜湖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一级警长、共产党员许少斌同志突发疾病,倒在了交警支队的工作岗位上。当我赶到医院,紧紧...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