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凯歌阵阵》 到《江花》艳艳

芜湖日报 2019-12-09 00:36 大字

闲时,整理书柜,一册《江花集》赫然入目。我的思绪一下回到了30多年前。

1977年,“文革”刚结束,市文联、作协尚未恢复活动,当时全国的文学刊物寥寥无几,公开出版的文艺书籍也很少。广大群众普遍处于文化饥渴状态。值此之际,市文化馆率先创办了铅印小报《凯歌阵阵》。这张四开两版的小报,主要刊发诗歌、相声、快板书、小演唱作品等。报纸面向工矿企业,免费赠送,主要目的是为了丰富和活跃职工文化生活。报纸虽然版面不大,但影响不小,成为当时非常吸引一些业余作者踊跃投稿的平台,所以尽管《江花》刊发稿件并没有稿费,但大家都以作品见报为荣。

针对作者高涨的积极性,文化馆成立了市业余创作组。我有幸忝列其中。

手持市业余创作组的出入证,便可以随时进馆观摩文艺演出,观看电影,每周一晚在市文化馆二楼参加创作组活动。活动中,我接触了文化馆创作员徐晓玉。徐晓玉当时是《凯歌阵阵》筹备创刊和接下来办刊过程中主要业务负责人。接触的时间久了,我对她越来越敬佩。徐晓玉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她跟随部队工作的丈夫调来芜湖工作。她的父亲是上世纪30年代的著名翻译家、教授。但徐晓玉为人非常低调,且个性率真,热情似火,她说起话来是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在平时的业务培训和讨论作品时,她都是极其耐心地启发我们,引导我们。她带领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凯歌阵阵》越办越好,在出刊第16期时,又是徐晓玉提出建议,想对《凯歌阵阵》进行改版,扩大容量,增加小说、散文等文艺作品。

1979年底,在请示文化馆领导同意后,创刊了八开六版的《江花》纯文学小报,以取代《凯歌阵阵》。1980年1月,《江花》正式创刊,印量2000份,创刊号一经问世就洛阳纸贵,很快就被读者一抢而空。大家争相传阅,这阵势出乎了我们意料。春节将至,《江花》第二期出刊。徐晓玉说:“你们每人拿一摞去中山路试水销售。”大年初一,我们手捧散发油墨香的《江花》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一经吆喝,就被人们围着争购,这热销的场面让我们又意外又激动。小报售罄,文化馆给每人发了一个新年红包——五元钱。

当年的《江花》并没有准生证,按今天的话,叫做无刊号报纸。但是读者需要,就是硬道理。《江花》横空出世,恰如长江畔的一朵怒放的小花。更像是一只破晓的金鸡,呼唤着文艺春天的到来。

说到《江花》,不能不提及《江花集》。1979年,庆祝建国30周年之际,文化馆编印了《江花集》群众文艺创作专辑。同年九月十五日,《芜湖报》刊发了评论文章《江花朵朵,清香幽幽》,这也是对业余文学创作活动予以褒奖和肯定。1984年出版《江花集》第二辑的时候,徐晓玉已于四年前调入厦门大学教书。她在教学之余翻译的泰戈尔小说《我的芳邻》被编入此集。由此可见,她对芜湖的挚爱深情。

如今,每当我行走在鸠兹广场东向入口处时,便想起当年这里有座文化馆,想起了当年的《凯歌阵阵》《江花》这两份小报。

李先明

新闻推荐

全市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将全覆盖非煤矿山等企业

本报讯日前,市安委办召开全市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安责险)实施工作推进会。会议要求,确保2019年底前全市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