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小文: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土专家”
□记者 王洋
路小文,鸠江区汤沟镇楼梯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作为种田的老把式,他一辈子与土地、农作物打交道。爱种田,乐于分享种田的经验,他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土专家”“农技二传手”。
乍见路小文,50多岁, 皮肤黝黑、身材精干,操着一口浓厚的江北口音,给人第一印象,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文化程度不高,也不善言辞。只有谈到种田,才会慢慢打开话匣子。啥时播种,啥时施肥,啥时除草,啥时收获,他都能一一道来,说得头头是道。
“种田不是难事,方法都是在劳动中积累和摸索出来的。”路小文告诉记者,几十年来,他每天都要下田干农活,天蒙蒙亮就出门,天黑才收工。“2000年左右,我开始套种油菜和棉花,头年9月左右撒下油菜种子,次年油菜收获后,在地里移栽上棉花。就拿棉花来说,它是下雨不行,刮风不行,好不容易到了大晴天,又怕天太热,棉花受不了。修剪枝叶也很有讲究,剪多了剪少了都会影响产量。怎样把握农时,干好农活,都得花心思,在实践中感悟。”
路小文不怕吃苦,长年累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还重视学习,县里、镇上举办的农技培训讲座,他很少缺席,总是积极主动地向专家们请教。听说村里的农家书屋里农技方面的书不少,他便成了书屋的常客。学中干、干中学,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落地,他总是快人一步。村里的农户们回忆,在种植棉花之初,家家户户的亩产都在500至600斤。老路家的亩产超过了700斤。
不仅是勇于“尝鲜”,路小文还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主动当起了义务“农技员”。不管谁家的农作物出事了,他都随叫随到。几年前一个夏日的午后,村民家的棉苗出现了斑点,显示出死亡迹象。路小文听说后,顾不上炎炎烈日,骑上电瓶车就往田里赶。“塑料膜覆盖导致膜内温度过高,需要通风,同时喷洒药水救治。” 按照路小文的方法,一个多星期后,棉苗死里逃生。村民孙明云来自河南,植棉技术弱,路小文手把手地教他技术,在路小文的帮助下,孙明云成为村里的植棉能手。
路小文是助人为乐的热心肠。村民刘木喜种了3亩棉田,今年植苗的时节,刘木喜恰好旧病复发,一家人去外地就医,眼看着田地就要荒掉。路小文知情后,自掏腰包请来农工,与他们一起下地,及时补栽棉苗,并担负起施肥、浇灌等田间管理工作。刘木喜出院后,与妻子一起到路家致谢,路小文笑笑说:“没事,谁家没个难处呢?有了困难,大家出个帮手,困难不就减轻了一半?”
农业大户们种植水稻,产生规模效益,而普通农民种植收益不高。路小文带领村民转而种植经济效益高的玉米、韭菜等,大家普遍年增收1到2万元。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惟有点点滴滴的小事。其貌不扬的路小文,在村里的声望越来越高,大家都信服他。
新闻推荐
□记者杨友艺冯光宇今年11月底,芜湖市新开通12条公交、客运班车,全市643个建制村全部通车,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坐“公交”出行...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