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平凡小事 一段特殊回忆

大江晚报 2019-11-08 14:43 大字

在我的新闻生命中,甚至在我的人生中,有着这样一段无法忘却的往事。时间要回到11年前的那个阳春三月,2008年3月的一天,一封从湖北大沿市寄来的读者来信,被送进了《芜湖日报》的编辑部大厅。

由于信封上标注“《芜湖日报》社会新闻部‘党报热线’栏目收”的字样,我便照例打开了这封信,待细细阅读一番后,才了解到这位来信者有着怎样的辛酸与无助:寄信人是七旬老人郝定强。他自幼跟随父亲来到芜湖生活,后因家乡湖北解放返乡。谁知,此后就与在芜湖生活的两位堂弟——郝定国、郝定鹏再难相见。年岁已高、不想留下人生遗憾的郝定强老人,只能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希望通过《芜湖日报》“党报热线”栏目,帮助找寻这两位已有30年没有见过面的堂弟。凭着模糊的记忆,老人提供了一个位于二街的“峏扬山巷”附近的大致方位。

时隔30年,郝定强老人记忆中的老芜湖,早已今非昔比。那么这条似乎遥遥无期的寻亲之路,还能走得下去么?

上世纪40年代,郝定强与堂弟们一起在原回族小学(柳春园小学前身)求学。少年时的美好记忆,令他一直难以忘怀。1949年,湖北老家解放后,郝定强在当地农业部门工作,直至上世纪80年代退休。随后,他来过芜湖两次,一直与堂弟们保持着通信联系。后因堂弟们搬迁,又没有及时告知地址,至此音信全无。

明明知道亲人的大致下落,但就是无法确认联系上,老人的遗憾让我的心里也不是滋味。怎么办?是应该善意地规劝老人放弃,还是带着大海捞针的心态去帮助他?

在快速整理了一番思绪后,我当即应允。答应容易,实际操作谈何容易。11年前,网络发展滞后、移动互联几乎空白、社交类通讯手段贫乏,想利用诸如当前4G、5G通讯及新媒体技术手段,快速寻人根本不可能。

在当时客观条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的情况下,我就只能靠“一双脚、一支笔、一张嘴”去克服各种困难:在与郝定强老人通完电话后,我便在次日采写刊发了一篇《郝定国、郝定鹏,你们在哪里,你们的兄弟在找你们》的稿件。随后,在完成日常采访工作之外,就将剩下的精力围绕着“峏扬山巷”这个地名来做“学问”。起初,不要说一位离开芜湖已有几十年的老人,就连当时我这个20多年生活在芜湖的本地人,也从未听说过有这样一个地名。

通过编辑部领导、老师前辈及同事们的热心帮助,我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便很快将连通二街与环镜湖路之间的一条背街背巷锁定。大致方位确定了下来,剩下的就是走访当地居民,可惜一连几天所获甚少。就在我带着懊恼情绪,悻悻回到办公室时,“你为什么不去当地的社区居委会问问呢?社区工作者对辖区的环境是最清楚的,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同事们一句不经意的提醒,让我重燃信心。

果然,后来在当地镜湖区原镜湖街道大花园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找到了郝定国的大致情况与通信方式:同为70岁的郝定国、郝定鹏,系芜湖市两家企业的退休职工。与此同时,郝定国的多位亲友,也在阅读了此前的报道后,相继将寻亲的信息转告了他。随后,郝定鹏也得到了消息。三人时隔几十年,第一次在电话中听到了来自两地的声音。

正当我“心满意足”准备着手采写跟踪报道时,郝定国老人给我打来电话,他告诉了我这个犹如电视剧剧情般“大团圆”的结局:三兄弟已经相约在当年的4月,跨越半个世纪的时光,聚首芜湖重叙亲情。

得知这样的消息,我自然是“如获至宝”,一直与郝定国老人保持联系,4月12日,郝定强老人不顾自己年岁已大,婉拒老伴相劝,毅然登上来芜湖的火车,并最终在芜湖火车站和兄弟们相拥在一起。当时,我的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感受,是欣慰?是感动?还是自豪?可能是被眼前的这一幕所感染,五味杂陈、难以名状吧!

随后,郝定强老人还代表三兄弟,将一面饱含深深谢意的锦旗送进了编辑部大厅。

每每回首11年前的这一幕,我总感觉恍如昨日。当然,无论是当时,还是在现在,在我看来,都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一份澎湃的工作激情和肯定鼓劲,让我在此后的新闻工作中,每当面对各种压力、挑战、困境和诱惑时,总是能够选择坚守、坚持自我、继续前进。

芜湖传媒中心新媒体中心编辑部江晟

新闻推荐

嘉年华活动精彩 奖品更加给力 如何参加读者嘉年华抽奖,赶紧看过来

读者节,与读者一起过节。2019年大江晚报读者嘉年华,不仅有精彩纷呈的节目,还有多重抽奖活动,回馈读者的奖品更是给力。具体有...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