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女童连吞4颗磁力珠 腹内互吸致肠穿孔 这些“致命”玩具真要当心
图片由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
黑白的断层扫描片上,4个白色的圆形光点格外显眼,这是4颗“巴克球”在一个2岁小女孩的肠道内,情况危险。10月23日晚上,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小儿外科接诊了这位小患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金属珠被取出,孩子转危为安。医生提醒,家长选购玩具时要留心,这些细小且带磁力的玩具并不适合低龄儿童,一旦误食后果严重。
绿豆大磁力珠吸住肠道
10月23日傍晚6点左右,市一院小儿外科主任项本宏接待了一位转诊患者。“2岁的小女孩,漂漂亮亮的,但是状况很不好,肚子不能碰,精神萎靡。”这个叫莹莹的女孩从儿科送来,怀疑是肠梗阻,两天来腹痛、腹胀、反复呕吐,血象数值严重超标。
通过CT断层扫描,病因出来了——女孩的肠道里清清楚楚黏附着4颗金属珠。“问家长,他们根本不知情,后来才回想说可能是巴克球玩具。”这种玩具近两年相当风靡,是一些小颗粒的磁力珠,通过互相吸引组合成各种造型。别看只有绿豆大小,其危害性却非常大,甚至超过体积更大的玻璃弹珠和硬币。项本宏主任解释说:“这些珠子掉进肠道里,因为磁力会互相吸引,不仅无法自行排出,而且会带动肠子吸附到一起,使其无法正常蠕动,时间一长就会导致肠穿孔。碰到这种情况,只能手术解决。”
当晚7点多,小儿外科组织了手术,时常约70分钟。项本宏回忆说,孩子的腹腔当时已严重感染,肠管高度扩张,有脓性渗出液,如果任由异物留在体内,最终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我们仔细探查发现,在小肠末端有一个绿豆大小的圆形穿孔,继续寻找,在大肠中段,又发现了一个同等大小的穿孔。而且,从肠壁上能看见外露的磁力珠,4颗已经吸引成一串,我们用镊子将之取出(如图)。”之后,医生们为女孩修补、清创、缝合,孩子状态稳定,送回病房。项本宏说:“那几个小球拿出来时,紧紧吸在一起,用手硬掰才分开。”
家中还有“巴克球”近百颗
在小儿外科的病房里,记者见到了小莹莹。女孩精神不错,不哭不闹,腹部和鼻部都插有导管,正在输液。孩子爸爸俞先生向记者展示了取出的磁力珠,深浅不一的几个小圆颗粒。“东西是亲戚网购的,女儿已经玩了一个多月了,家里还有八九十颗。真的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意外。”
俞先生告诉记者,孩子2岁零1个月大,两天前开始不舒服,总是肚子胀、难受,家人怀疑是积食,还带她去社区医院贴了膏药,但是情况却一直恶化。“不能吃东西,不能喝水,睡觉十分钟醒一次,总喊肚子疼。”直到CT片子出来,家长才“后知后觉”是玩具惹的祸。“也希望别的家长吸取教训,别给小孩玩这些东西了。家里剩的那些,我们也都收起来了。”目前,小莹莹还要留院恢复至少一周。
记者在网上查询发现,这种“巴克球”很容易购买,一般是彩色的磁力珠,除了作为玩具拼搭外,还可以当做配饰,价格不贵,250颗的售价不足50元。记者浏览发现,很多卖家都有说明,“巴克球是强磁小球小颗粒,不适合14周岁以下儿童使用”,也有的说是12周岁。
还有这些物品也“幼儿勿近”
当晚小儿外科的值班医生杨彪也是手术的参与者。他告诉记者,这种意外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不仅芜湖有,外地也有。“我在合肥进修的时候,2个月内就碰到了3起误吞磁力珠的事件。有些小球是网购的,也有些是从学校门口买的。”
一般来说,孩子都会一颗一颗地先后吞食,导致小球散落在肠道不同位置,互相吸引最终造成伤害。两位医生提醒,这样精细颗粒的玩具,家长既无法时刻紧盯孩子,又难以在事后核对个数,建议还是不要给低龄儿童玩耍。
两位医生强调,儿童误吞异物的情况并不罕见,多发生于3-6岁的半大孩子,异物五花八门,包括塑料玩具、硬币、弹珠、笔套等等。除了磁力珠外,还有其他两类异物尤其要注意。一是“海绵吸水珠”,又叫“海绵宝宝”,这种小珠子遇水膨胀,会由最初的芝麻大小涨大数十倍,一旦进入消化系统也会膨胀,无法自行排泄,只能手术介入。芜湖这两年内也出现过这样的案例。
还有一种不是玩具,是纽扣电池,其内部含有化学成分。误食后,表皮被消化液腐蚀,内部的重金属可能渗入体内,造成中毒,也是“幼儿勿近”的,家长们务必收放好。记者 程茜 实习生 王宇
新闻推荐
家长吐槽校园门口小摊贩扎堆 属地城管:开展整治强化日常巡查管理
本报讯近日,有网友向本报微信反映:弋江区利民路小学南门早上上学期间有好几个摆摊的小贩,严重影响上学高峰期的交通,而且很危...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