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稻摸鱼,带孩子下乡“寻根”

大江晚报 2019-10-22 14:30 大字

进入秋季以来,记者发现,双休日芜湖许多上幼儿园、小学的孩子,和父母一起下乡入田,学做农活,体验农家生活。假日里,一些本市的素质拓展机构承接这样的业务几乎到了应接不暇的地步。

割稻摸鱼采摘累却快乐

记者近日在弋江区斗村境内新开的奥拓拓展基地了解到,假期里这里每天都要接待少则几十位、多则数百位的儿童和随同的家长。孩子们一天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在教练的指导下学干农活。

割稻、打稻、摸鱼、采摘、挖地瓜……孩子们在田地里欢快地劳动,穿着短裤汗衫,赤脚下水摸鱼,鱼没摸到自己却成了“泥鳅”……辛苦的田地劳作,在孩子看来很新鲜、很刺激,虽然一身大汗,一身泥土,却乐在其中。

在农田中干活,在浑水中抓鱼,初尝虽然有趣,毕竟要受累流汗,时间稍长,一些孩子就有点体力不支,像打稻这样费更多劲的活儿,就得父母支持、参与。

让孩子感受生活的不易

在现场,一位陪同的家长对记者说:“都说再穷不能穷孩子,我现在才体会到,应该是再富不能富孩子。”对于儿子的教育,他说自己已走入了误区,开始后悔。孩子现在才上小学,已开始讲究穿名牌了,不买还会闹脾气,学习不努力,整天想着玩游戏。更让父母伤心的是,儿子觉得一切物质享受都是理所应当的,对父母缺乏感恩之情。

几位在农村长大、大学毕业后来芜湖成家立业的家长告诉记者,他们小时候几乎每样农活都要做,亲身经历过诸如割稻子、种田、种菜等农活,从小就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应该说,小时候做农活的经历,对他们的人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可如今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的孩子,几乎没有人参加过类似割稻子、种田这样的农活。他们有的甚至压根就不知道每天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不是有“米是从米袋里倒出来的”“小麦当韭菜”这样的笑话吗?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无形之中养成了孩子的懒惰恶习,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利。

下乡学农也是寻根之旅

昨天,记者与几位小学校长和老师聊起此事,他们认为,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家长适当地带孩子下乡体验与城里不一样的生活,可以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增加生活历练。现在许多孩子分不清各种蔬菜、农作物,更不懂它们是怎么种植、收割的,他们所缺乏的许多常识,就可以通过下乡体验农家生活获取。

拓展基地的指导老师说,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城市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越来越少,对于一直在城里生活的孩子而言,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大部分城市居民只要上溯三、四代,家都在农村,农村老家是每个人的根所在的地方,只有回到农村老家体验生活,才能真正地实现寻根,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不断成长。现在节假日里,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在城郊农村下田学做农活,虽然没能回到真正的老家,但广义上也是“寻根”。记者 王俊杰

新闻推荐

遇难题他不愿给别人添麻烦 社区知道后送来了新轮椅

本报讯10月21日,赭山公共服务中心凤凰山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居民陈一山需要的轮椅已经送到他家,等他身体好转后就能坐上轮...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