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芜湖书写高质量发展绿色篇章

芜湖日报 2019-10-04 00:56 大字

□记者 陈旻 张学桥

8月30日,随着一声爆破巨响,位于天门山景区的“皖江第一跨”南塔顺利爆破,加上今年3月成功爆破的北塔,有着60年历史的“皖江第一跨”退出经济社会大舞台,正是芜湖市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

护一江碧水东流

守生态优先红线

芜湖是一座沿江城市,拥有国家一类水运口岸,这是自然给予的资源。但在早期对长江岸线的开发强度过大,中石化码头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时代产物”,建时位于郊区,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距离芜湖市中心不足4公里。油库厂区南边不足50米处,是挨着油库围墙而建的居民小区;在距离码头不足150米的长江下游处,是承担了芜湖老城区60%居民用水的二水厂。搬迁,便是最好的选择。

码头的搬迁并非易事,市领导多次协调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加以推进。市委主要领导就中石化码头搬迁,曾坚定表态:“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必须解决,躲不过去,绕不过去,也拖不过去,再难也要投入。”

2017年4月25日,建于1952年的中石化芜湖分公司油品码头正式关停。从2001年开始商谈搬迁工作到关停,历经整整16个年头,这场水源环保博弈终于有了答案。

关闭不合规码头、取水口,建立备用水源,取缔非法码头、非法修造船点和黄砂经营点,实施生态复绿,建设覆盖长江及重要支流27个断面的水质自动监测网络,整治黑臭水体……经过全市上下齐心整治,全市共释放长江干流岸线约27公里,清理出滩涂陆域面积约250万平方米。

如今从市区由南向北溯江而上,从澛港大桥到临江桥,再到游船码头,最后到弋矶山医院,这里构成了全长10.4公里、总面积8.12平方公里的“十里江湾”生态景观带,成为市民和游客最青睐的“打卡”胜地。

以转型提能升级

向环境要生产力

保护不是不发展,而是高质量发展。

芜湖的态度很明确,“要绿色GDP”,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之路,“保护好生态环境,绿水青山也换来金山银山。”

芜湖市大力开展生态环保“1337”绿色行动,即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一条主线,实施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煤炭消费总量、落后产能规模“三减”行动,增林地、增绿地、增湿地“三增”行动,加快补齐城乡污水处理能力、黑臭水体全面治理、工业园区环境设施建设、长江保护与修复工程、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生态保护地及固体废物监管等七个方面短板。

一边是向落后产能坚决说“不”。通过深度治理,钢铁、电力等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水泥、玻璃行业实现“环保领跑”,积极开展减排技术攻关,主动在国标的基础上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一半以上;实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清零”和19台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一批批小水泥、小矿山被关停置换,等等。

一边是通过提升“含金量、含绿量、含技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倒逼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型升级。

废石、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弃物,经过安徽海螺集团的技术研发和处理,都成了水泥生产的原材料,不仅节约了成本,也有效解决了危险废弃物处置麻烦、污染环境的难题。全球水泥行业首个水泥窑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于2018年10月在芜湖建成投运,按照目前产能计算,一年将捕集纯化5万吨二氧化碳,平均每月减少4千多吨二氧化碳排放,成为生态环境效益新旧动能转换的典范。(下转4版)

新闻推荐

芜湖市政协召开“构建整合型城乡 医疗服务体系”双月专题协商会

本报讯(记者承孝安朱东)9月29日,市政协召开双月专题协商会,围绕“构建整合型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从推动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