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眼中的十里江湾
夜幕降临,漫步在芜湖的十里江湾公园,古老的中江塔、充满现代感的鱼桥、鳞次栉比的高楼披上绚丽的盛装,霓虹闪烁,变幻旖旎。
国庆节前夕,十里江湾公园俨然是江城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变成了一副秀美画卷?在不同年龄的人心中,芜湖的江岸线有着怎样的变迁?
“40后”“50后”
“在我的心中,十里江湾公园比上海的外滩还要好。”今年77岁的“40后”马宏奎生长于江边的“石头路”,并在江畔的芜湖长江轮船公司工作了35年,从临江桥到一米厂之间的长江岸线,是他最熟悉不过的地方。
“在十里江湾公园一期建成前,这一段曾是芜湖码头最集中的地方,每天都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马宏奎回忆道,上世纪60年代前,码头上的货运还得靠人挑肩扛;60年代末,随着皮带机的出现,芜湖江边的货运越来越发达;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芜湖的货运渐渐从这一段核心的江岸线往朱家桥港口转移。
在马老看来,这段江岸线还见证了芜湖港口客运的发展,“几十年来有三次大变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客运主要集中在二号、五号码头;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客运站迁至八号码头对面北京西路口;1996年一座崭新的客运站在八号码头临江建成……”
马宏奎对江岸线的回忆是热闹的、繁华的,而在“50后”戴森荣的记忆里,曾经江岸线的景象恰恰相反。
“从1987年我调到芜湖洗涤剂厂后,一直到2002年,我每天上下班都经过城南的江岸线。”戴老上班的地方便是如今的十里江湾公园二期,别看如今如诗如画,在很长的岁月里,城南的江岸线却是一副荒凉的模样。“除了几家工厂,就是荒滩和树林。” 戴森荣说,特别是箱子拐附近,曾经一度遍布船舶修造厂、小码头等,乱象横生。
“60后”“70后”
马宏奎和长江的缘分,很自然地延续到了他两个女儿的身上。
“生在长江边,长在长江边,我们一家都对长江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感情。”马宏奎的大女儿马琼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对她而言,芜湖最亲切的地方莫过于长江边,以至于她结婚成家时买的房子都离江边很近。“江边防洪墙外曾是我儿时与小伙伴们玩耍的必去之地。”马琼告诉记者,因为父亲是从事航运工作的,儿时暑假经常带她和妹妹去武汉、江西、上海等沿江城市游玩,首选的交通工具就是游轮,“当时家门口的八号码头,每天上下旅客时人员熙攘的情景至今难忘。”
马琼坦言,从儿时的乱石滩到如今美景如画,她是十里江湾巨大变化的直接见证者,更是最直接的受益者。“特别是2006年十里江湾公园一期工程建成后,这里成为我家的‘后花园’。”工作之余,马琼最喜欢的休闲方式就是和爱人一起去江边散步、锻炼,“每每有外地亲朋来芜,我都会带他们来十里江湾公园,介绍家乡的变化,回忆芜湖的变迁,心中满是自豪之情!”
和生长于江边的马琼不一样的是,“70”后的吴小霞对芜湖长江岸线的概念原本并不深刻。“我是清水人,小时候很少来市区,没怎么看过芜湖的江边。”但是,2008年结婚时,吴小霞和丈夫在影楼的安排下,在十里江湾公园一期拍摄了一组特别浪漫、美丽的婚纱照。“那个时候我从外地大学毕业回芜湖没多久,也没怎么去过一期公园。那次拍完照之后我一直在跟朋友感慨,原来芜湖有这么漂亮的江岸线!”从此,江边成了吴小霞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如今我女儿快10岁了,我经常带她过去玩一玩,告诉她这里是爸爸妈妈当年拍摄婚纱照的地方,也是芜湖最美的地方……”
“90后”“00后”
2016年,“90后”罗依依搬进了城南长江南路上一个沿江小区的22楼。站在自己新房子远眺,芜湖的长江美景尽收眼底,对此,小罗非常满意。但是在满意之余,她又有一点遗憾。“好是好,就是城南这一段的长江岸线有点脏乱差,和城北那一段相比,差太多了。”罗依依说,当时她就想,如果城南这边的江岸线能和北边一样寸寸见绿、移步换景就好了。
小罗的期待很快就成为现实。2017年5月,芜湖市启动了对长江干流岸线的集中整治;今年上半年,十里江湾公园二期建成。“这下好了,不用过临江桥,下个楼我们就可以去江边游玩。”罗依依说,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每天傍晚,十里江湾公园二期都“人满为患”,或三两结伴悠闲散步,或成群结队快步走,或搭台唱着黄梅戏,各种花式休闲方式纷纷登场,热闹程度比一期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让芜湖人的夜生活变得更精彩!”
十里江湾的华丽蜕变牵动着几代芜湖人的心。采访中,马宏奎翻出了正就读高三的小外孙阿骏的一篇作文,“十里江湾已经成为芜湖的一张靓丽名片,汇聚的码头文化、开埠文化、西洋文化,展现了芜湖丰富的历史文化。”在这位“00”后的笔下,如此写道——“如今美得让人窒息的十里江湾让芜湖更加闪耀,我为我的家乡芜湖点赞”。
记者 唐乐燕/文梅韬/摄 部分图片来源于资料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29日下午,芜湖市26家民营医疗机构举行第一次党员大会,宣告芜湖市民营医疗机构党委成立。会上,市卫健委领导及民营...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