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公园的“三生三世”
说起镜湖公园,芜湖人都太熟悉。
镜湖公园位于市中心,与中山路步行街毗连。由大、小镜湖水面230亩,湖滨绿地54亩组成。镜湖北倚赭山,南畔青弋江,无风时水平似镜,清澈明亮,每当夕阳西斜之际,赭山与湖水相映,亭形塔影,湖光山色,显得更加明媚秀丽,“镜湖”由此而得名。
但是你知道吗?镜湖公园不仅仅是人们的休闲之处,更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对此,记者专访了对镜湖颇有研究的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涂振华,一起来探究镜湖公园的“三生三世”。
第一世 ——陶塘
“镜湖原名陶塘。陶塘其实不姓陶,该姓张才是。因为这是由南宋爱国词人、状元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涂振华介绍。
据记载,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世居历阳乌江(今和县乌江镇)的张姓家族为避战乱,举族南迁至芜湖城西之升仙桥西(今长街状元坊),聚族而居。12岁的张孝祥随父张祁来到芜湖。少年的张孝祥与当时很多人一样,开始了读圣贤书、走科举路的人生旅途。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张孝祥23岁,参加廷试。宋高宗亲自将其擢为第一,张孝祥被钦点状元,从此走上了他坎坷的官宦之途。
张孝祥在芜湖做成了一项伟大善举,即捐出良田百亩,挖掘成湖,蓄水防涝,灌溉周边高地农田,造福桑梓。民国八年《芜湖县志》曾记载:“镜湖,在赭山南,即陶塘。宋张孝祥捐田百亩,汇而成湖。环种杨柳芙蕖,为邑中风景最佳处。”“由此可见,镜湖并不是天然湖,而是一个具有漫长历史的人工湖。”涂振华说。
成湖之后,张孝祥并没有以家族的姓氏来命名,而是将其命名为“陶塘”。“为何叫做陶塘?因为张孝祥一生推崇仰慕陶渊明。”涂振华告诉记者,张孝祥非常欣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为官气节,同时也追随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的处世方式。据宋人叶绍翁在《四朝闻见录》里记载:张孝祥在陶塘边有“归去来堂”为读书处,取名也是来源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突出地表达了他对陶渊明的崇敬之情。
第二世——李鸿章公园
“到了近代,便到了镜湖公园的第二世——李鸿章公园。”据涂振华介绍,1876年芜湖开埠通商后,李鸿章家族中人纷纷来芜湖发展,他们大量投资房地产的同时,沿湖修桥,随坡筑路,环湖修建楼台亭阁,栽花植柳,堆假山,建亭榭。这其中,被誉为芜湖“邑中风景最佳处”的镜湖四周,几乎大部分被李鸿章家族掠为私家花园。
“特别是镜湖西南角,靠近大马路(今中山路)一带,大片土地被竹篱围住,不许百姓入内,这片土地是李鸿章之子李经方的私地。”涂振华说,李鸿章家族投入巨资,在镜湖周围兴建了大花园、景春花园、柳春园、怡园(即吴家花园)、烟雨墩、西花园等等,建筑物参差错落,花木争奇斗艳,景观居多。“其中有很多后来毁于水灾和战乱,但是名字保存了下来。”彼时的李鸿章家族的花园,几乎涵盖了今天的镜湖公园的绝大部分。
涂振华表示,在芜湖市博物馆一楼展厅的照片墙部分,就有一张“民国时期的芜湖李鸿章公园”,可以看出当时的盛况。
第三世——镜湖公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可以说是镜湖公园的第三世。”在涂振华看来,如今的镜湖公园湖泊清澈明亮,水平如镜,环种杨柳,景胜一方,是芜湖最引以为豪的城市会客厅。
记者了解到,这70年,镜湖公园的改变未曾停止——1952年辟建“陶塘公园”;1957年改名“镜湖公园”;1985年对镜湖进行了重点改造建设;2000年进行了大规模清淤换水;2006年,镜湖公园和鸠兹广场等在内的芜湖鸠兹风景区被评为4A级风景区。目前,公园的基础设施仍在不停地升级和改造当中。
与此同时,镜湖公园内的小景点也陆续建立起来:1973年兴建迎宾阁;1985年,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的观岚亭拔地而起,布置精巧,曲折别致,同年,重建柳春园;1991年,值中共安徽省委成立暨王步文牺牲60周年,步文亭建在了柳春园的对面……如今,镜湖公园的景点星罗棋布环立四周,迎宾阁、高知园、观岚亭、步月桥、湖心岛、步文亭、柳春园、游船码头、烟雨墩等,无一不是匠心独具、风景宜人。
今天,镜湖公园已是开放式的风景区。漫步于镜湖之畔,绿柳如丝,波光明媚,云影徘徊,花木葱茏中,但见烟雨墩、柳春园、观岚亭、迎宾阁掩映其间。经过了“三生三世”之后,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公园正迈向更好更美丽的新时代。
记者 唐乐燕
新闻推荐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后,着手对方方面面的工作进行整顿。3月5日,中央9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中...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