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三代演员复排折子戏 芜湖非遗梨簧戏 再度唱响舞台

芜湖日报 2019-09-18 00:37 大字

芜湖梨簧戏有着近三百年悠久历史,是深受芜湖人喜爱的“草根戏”,也被列入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变迁,梨簧戏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种濒临消失的曲种感到陌生。然而,有一群梨簧戏艺术家,却在用自己的努力传承着梨簧艺术。日前,在省非遗传承人丁国银等老梨簧戏艺术家的参与下,老中青三代演员聚在一起复排了梨簧戏中五个经典的折子戏,让芜湖梨簧戏又一次在舞台上唱响。

复排折子戏让梨簧戏重登舞台

说起时隔三十多年复排折子戏,丁国银将这归功于她对梨簧戏这门艺术的热爱与不舍。今年75岁的丁国银是芜湖老梨簧戏艺术家,也是芜湖梨簧戏的非遗传承人之一。她14岁进入芜湖梨簧戏剧团,从懵懂学生到造诣颇深的梨簧艺术家,丁国银把自己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梨簧艺术。“梨簧是芜湖本土独有的艺术剧种,唱腔悠远,配乐优雅,又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丁国银说,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活动上,梨簧戏也进行了现场展示,恰巧芜湖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对这一本土剧种很感兴趣,想让它重新编排登上舞台,而这与丁国银的想法不谋而合。

在丁国银等老梨簧艺术家的参与下,一个梨簧戏小剧团组建了起来,10多位演员涵盖了老中青三代。“演员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30岁。既有曾经的老梨簧戏表演者,也有从没看过梨簧戏但对这一剧种很感兴趣的年轻演员。”丁国银说,这次复排她们选择了《游湖》《断桥》《燕燕》《武松与潘金莲》《洞房》等梨簧戏中五个经典的拆子戏,同时对戏剧的唱腔、剧本都进行了新的改编创作。“过去梨簧戏以舒缓、闲适为主旋律,表演一个折子戏常常都要40多分钟,但现在的观众很难接受。”丁国银说,这次复排,她们对折子戏的情节和语言进行了提炼,保留了故事精华的部分,同时将唱腔也进行了“提速”,将一个折子戏的表演时间普遍压缩到了10分钟。“这么长的时段,既能让演员进入角色的发挥,又能让观众更快地融入到戏剧中;既保留了剧本经典的故事情节,也展示了梨簧戏原汁原味的唱腔。”

两个多月的排练过程中,演员们都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一遍遍的对剧本和表演进行打磨。尤其是老梨簧艺术家们,更是对年轻演员们不厌其烦地指导,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抬脚,都要仔细讲解。最终,复排的折子戏在8月初迎来了演出,在企业的大礼堂,梨簧戏又一次在舞台上唱响,而演员们的演绎也赢得了满堂彩。

让纸面上的“非遗”活起来

演出取得了成功,但在欣喜之余,丁国银也清楚的知道,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梨簧戏也面临着濒临消失的窘境,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芜湖的这个传统剧种感到陌生。作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梨簧戏,亟待保护、传承和发展。

而今,梨簧戏的辉煌已经不在,但丁国银一直在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梨簧艺术的传承。近年来,她办了两期梨簧戏少儿培训班,义务教学梨簧戏,从小培养孩子对梨簧戏的兴趣;搜集整理影像资料,在不同的媒体上大力宣传梨簧戏。同时,她还改革创新唱腔,让梨簧戏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去年,丁国银参与创作了广场舞《梨黄戏新唱—灯灯调》,而这也是为传承梨簧戏而独具匠心创编的歌舞。《梨黄戏新唱—灯灯调》巧妙地将宣传芜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成果及芜湖地方特色的唱词融入到梨簧戏的曲调之中,并通过广场舞这一喜闻乐见且参与度广泛的形式来进行展示,让人眼前一亮。此外,为了让梨簧戏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丁国银还编创新的剧本,用传统艺术来表现时代主旋律。

“梨簧戏的传承,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也需要社会上所有喜爱梨簧戏的人的关心。比如可以让梨簧戏走进中小学校,让学生从小就能接触和了解这门芜湖本土的传统剧种。”丁国银说,非遗的传承不能停留在纸面上,而是要让它“活”起来,让所有的观众能看到它的魅力。

□记者 季鲲

新闻推荐

感动满满 爱心常在 弋江区首届“十佳公益组织”出炉

代表们上台接受表彰公益,是一座城市的温度,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弋江区社会组织已逐渐兴起、壮大,助力公益事业发展...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