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汤包 代代相传 美味不变 情义不变

大江晚报 2019-09-17 22:28 大字

许多在外打拼的芜湖人都会思念家乡的美食,特别是一些小吃。曾经在吉和广场有一家“刘老哥汤包馆”就让不少芜湖人挂记,他们家的各色汤包、辣酱面、虾子面让人想想就咽口水。近日就有市民来电打听,这家汤包馆去哪儿了?

记者辗转找寻发现,这家汤包馆暂停实体店经营,转战成了电商,一批批老客户又陆续与他家接上头。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家汤包馆故事还挺多,作为一个美食世家在传承,虽然营销方式有变化,但是美味不变,良心不变,有坚守,也有变革尝试,他们的故事里更有爱,对家人的爱,对职业的爱,对顾客的爱。

父辈教诲手艺学不好会丢人

说起“刘老哥汤包馆”,就要先听创始人刘彩辉讲一些过去的故事。今年65岁的刘彩辉是红、白案特级厨师,可以说是出身美食世家。上世纪30年代,刘彩辉的舅爷爷从扬州出师,来到芜湖创业,据说刘彩辉的舅爷爷也是师从家学,不愿在当地与族人相争。

来到芜湖后便在知名的花街开设了“逍逸轩”酒楼,一时间以淮扬风味扬名,顾客盈门,口碑卓越,在芜湖树起了招牌。酒楼开起来后,刘彩辉的父亲刘长春还是少年,便进了舅舅家学徒。回忆起父亲,刘彩辉的印象是“非常认真,他们那一代人给我们的传承不但是手艺,还有对职业的荣誉。父亲总会问问顾客感受,如果顾客称赞,是非常高兴的事,如果有建议也会虚心听取,所以我想现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在精益求精中积累起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刘彩辉的父亲刘长春任酒楼大厨,言传身教中,原来对机械感兴趣的刘彩辉也考虑学厨也未尝不可。1976年,刘彩辉通过招工,进入芜湖饮服公司学徒,不过没有到逍逸轩,而是到当时芜湖休闲美食集中地“大花园小吃部”学徒。位于镜湖公园附近的“大花园”,可以听戏听书,看各种杂耍,尝各类美食,在这里能立足的饮食业都不简单。刘彩辉在该小吃部学的是白案,由于经常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白案的功底自然要比常人高。1978年参加市饮服公司举办的技能大赛,刘彩辉获得冠军,并因成绩突出得以工资定级,意味着他只用了一年多时间从学徒工转为正式工,而当时大多需要3年时间。

刘彩辉告诉记者:“那时候还没有‘工匠精神’这一说法,但是父亲常常要求我干一行就要认真学,把手艺学精,不然不但没饭吃还丢人。”由于表现突出,1979年,刘彩辉被选拔出参加青年厨师培训,培训老师是来自同庆楼等店的“泰斗”。

做包子已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老师教得好,刘彩辉学得勤。一年后,他被选为助教,留在镜湖餐厅工作。1982年全国厨师考级开始,到1985年前后,刘彩辉在红案、白案均取得特级厨师称号,一时间引起了业界关注。对此,刘彩辉的父亲又告诫他,“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特级厨师称号代表不了什么”。

一直在餐饮美食界打拼的刘彩辉,曾在耿福兴干过副经理,后来又到丰富酒家做法人代表。1998年前后,中山路改造,刘彩辉所在的饮服公司又不断改制,他主动响应政策做表率,“不等靠要”。经过深思熟虑,结合市场需要和自身特长,他和白案出身的妻子吴玉兰开起了面点店,“刘老哥汤包馆”,一下子吸引了诸多食客,而且绝大多数成了回头客。

作为红、白案特级厨师,刘彩辉手艺自是高超,他和妻子吴玉兰不怕吃苦,几乎每天凌晨3点不到就要起床加工准备,“早上6点不到就有顾客要吃到东西”,忙到中午打烊,下午还不能歇,要将次日所需要的食材进行备货,晚上8时不到就要睡觉,不然次日起不来不说,还可能因精神不济,影响包子制作的味道。

因为城市发展,“刘老哥汤包馆”在天主教堂、新芜路等地搬来搬去,但是“粉丝”们却越来越多,一些老顾客和刘彩辉处的时间长了就像是朋友,甚至家人。刘彩辉说,“每天看到他们不再仅仅是生意,更像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就是给他们干这个的”。一些顾客也说,“每天不去他家吃一碗辣酱面和包子就不对劲,边吃边和他打趣很有意思”。

时代在变美味不变情义不变

2015年春节后,刘彩辉依依不舍地关闭了位于吉和广场附近的店门,这里有他和家人的辛劳,有他们和顾客的欢笑,有许多美好的记忆,虽然不舍但因为地块拆迁,刘彩辉离开这里,顺便也给自己和家人放了一个假。说是放假,其实他也没闲着,考察市场,了解市民口感的变化,思考营销方式,最终他做出了决定,暂时不再考虑新开实体店,而是采取通过网络营销模式经营。

2015年秋,他的“刘老哥汤包馆”生产加工基地在南翔万商开炉,同时网络营销也通过淘宝、微信等方式启动,许多老顾客得知后,高兴得不得了,当他们买回家冷冻包装的包子、烧卖,按刘彩辉的方法加热后一尝,“还是那个味道,不差”。由于需求量太大,刘彩辉告诉记者,他们根据顾客的需要,把一些不常点的品种暂时停产,目前只做两个大需求量的小笼汤包和烧卖。在刘彩辉位于南翔万商的“基地”,记者看到他的女婿、女儿和妻子忙个不停,一屉屉冒着热气的汤包、烧卖被速冻,一份份订单从各地发来。

说起现在的经营,刘彩辉说他总是明明白白告诉顾客,“我现在的汤包是结合包子机做出来的,现在芜湖市通过包子机能做出小笼汤包的几乎没有,因为投入机器的面很有讲究,需要人手工完成,机器代替不了,目前顾客对此没有异议,大家都反馈说不错,用包子机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人手不足,顾客需求量太大,但我们能保证质量”。

此外,刘彩辉郑重告诉记者,“包子、烧卖都是吃到嘴里的,不能弄虚作假,我所买来的猪肉,从以前在饮服公司开始,就在同一个人那儿买,我相信他,他也从没有糊弄过我,几十年来如此”。在现场,记者发现除了汤包通过包子机包出来,其他都是手工,连馅料所需的香葱末也是刘彩辉妻子和女儿用菜刀在切,“这样更细”。

刘彩辉还透露,“事实上,从到南翔万商后,我已经开始培养女儿、女婿接班,他们现在基本上已把我这方面手艺学去了,我以后慢慢就是顾问了”。对于接父亲的班,刘彩辉女儿刘芳和女婿章诚坦言,“我们没想到要接这个班,虽然我们从小到大看也看会了,但到2015年的时候,父亲眼睛出了问题,我们意识到不能不管,便结束了上海的服装生意,来帮助父亲经营,没想到就接了班了。不过也挺好,能把父亲的心血成果继续下去也让人欣慰,有不少老顾客就说过,‘你们不好好学,我们以后到哪里吃刘老哥汤包啊’”。

记者 吴敏 实习生 张付钰 文

记者 汪武 摄

新闻推荐

用“一次性承诺”取代“一箩筐审批” 116个项目享受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便利

工作人员在窗口向市民讲解相关业务记者杨大伟摄本报讯(记者潘晔程中玉)位于新芜经济开发区的真兰仪表项目,今年2月底刚办理...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