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芜湖市发展的基础

芜湖日报 2019-09-12 03:05 大字

为了打破西方阵营的经济封锁,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为我国工业化奠定基础。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批准“一五”计划,并颁布实施。

芜湖市从1954年开始,由市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编制“一五”规划,规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工业,相应地发展其他各项事业;加速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扩建原有24个工业企业,新建29个工业企业,企业总数为53个,为芜湖市工业奠定发展基础。1956年7月在芜湖市第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正式审议通过了芜湖市的“一五”计划。

在实施“一五”计划的全过程中,芜湖市委、市政府克服了重重困难,采取了步步为营,逐步推进的方法,提出了各个时期的政治任务和中心任务。1955年芜湖市认真贯彻省委八次工业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增产节约运动;1956年在全市工业企业开展反对右倾保守思想,掀起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同时,完成了对全市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全市11个私营工业企业实现公私合营,扩大了生产规模。11000多名手工业者分别组成了72家手工业合作社,进入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的职工占工人总数的98%。从思想、组织方面为“一五”计划的完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保障。

据统计,截至1957年底,全市提前17个月完成“一五”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比原定完成计划时间提前了5个月。195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01亿元。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270.17%,平均年增长33.35%。工农业总产值为20406万元(当年价)(农业总产值为399万元,比1952年的519万元下降了23.13%;工业总产值为20007万元,比1952年增长3倍多)远远超过了“一五”计划4年完成的工业指标。

“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芜湖市的经济结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总产值中的构成比例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经济逐渐取代农业成为芜湖经济的重要支撑。农业在国民经济总值中所占比例从1952年的53.9%,降至1957年的39%;轻工业由1952年42.6%,增长到46.8%;重工业由1952年的3.3%,增长到14.4%。

“一五”期间,利润增长,效率提高。1957年同比1952年,全市完成利润7274万元,增长了4.62倍。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1957年同比1952年,电力下降46.13%,火柴下降14.67%,自来水下降72.35%。

“一五”时期,芜湖市工业形成国营、地方国营、公私合营为主体的三大经济类型。工业门类开始不断发展扩大。仅1956年-1957年,扩建、改建的船舶厂、火柴厂、第一铁工厂、砖瓦厂、制革厂新增生产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工业产品迅速增加,有玻璃保温容器、金属切削机床、钢质船舶、人造皮革、油漆、糖果饮料、园林工具等近200余个品种。经过5年努力,行业覆盖分布到电力、纺织、机械、化工、印刷、食品、皮革、建材、玻璃等14个。品种虽然有些单一化,但已经从原先作坊式生产开始迈进机器大工业的初始阶段。1956年3月,国家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东方纸版厂,是当时我国最大的纸版厂之一,安装日产75吨大型版纸机2台,生产能力雄踞国内同行业之冠。

“一五”时期,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57年城市总人口264499人,比1952年净增70911人。其中职工人数由1952年的5139人,增加至16036人,增长3.12倍;1957年在校学生为46828人、教职员工2904人,各类毕业生人数为6626人。卫生机构,在原有36所基础上增至82所(含个体诊所),拥有病床701张;影剧院增加了3所;1957年供电量达1925.7万度,比1952年727.7万度,增长1.65倍;城市供水量1957年为111.81万吨,1952年为23.54万吨,同比增长3.75倍;1957年城市道路已达88.01公里,下水道48.4公里;开辟公园54公顷,园林绿化36.7公顷;新置公共汽车11辆,行车线路增至24公里。

“一五”计划的完成,推动了芜湖市由传统的消费型城市向工业化城市的转型,奠定了芜湖城市发展的基础。

新闻推荐

芜湖市首次实施墓地选购摇号 市民通过摇号顺序优先选墓

本报讯9月10日上午,市龙华陵园静安园墓穴举行电脑摇号。本次摇号在公证员的监督下,采取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以现...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