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想王逸岑先生

皖北晨刊 2019-08-27 17:54 大字

读书少,学寡识陋,迨忝为人师以谋生,教学中便常遇不能通解的问题。查书翻找,上网百度,亦不能每奏其效,便想到余生也晚,错过一位可以时时请教的老师。这位老师便是上世纪50年代来到宿州二中(时称宿城二中)任教的王逸岑先生。

王逸岑,安徽芜湖人,生于1896年,卒于1960年,享年64岁。

王先生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复入武汉大学读理科四年。抗战爆发,携全家十余口自芜湖辗转至湖南沅陵,在湖滨中学教国文、英文两科,兼做教导主任。1953年,宿城二中招收首届高中生,王先生前来任教。

门生王浩行评价王先生“如辞典,如书库,知识渊博,才华横溢”,而王浩行十三四岁已能熟读诵背《古文观止》222篇,间习算历、《周易》等。

高弟子吕荣侠谈到王先生讲古典文学,评价是“用古典声韵,抑扬顿挫,朗诵古典诗词,深入浅出讲解,令人久久不可忘怀”。吕荣侠,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王先生上课注重诵读,饱含感情,不仅是对古诗词。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王先生在课堂上为学生背诵该文首段,“眼睛是湿润的”。首段是: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北大中文系出身的王先生,其实不必背诵魏巍的这篇通讯随笔以与时俱进;但讴歌不怕牺牲的志愿军,赞美群众英雄主义,正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而如果知道王先生曾经为投身中国革命的仁人志士捐款,并掩护他们前往解放区或敌占区,我们就能明白是王先生的家国情怀、革命理想涌上了心头。

三尺讲台之上,语文老师常会为学生范读课文,那些感受过老师诵读时这样温情和哽咽的学子是何等幸运。

1956年考上复旦大学的郑重回忆王先生时说,王先生“本来教语文,对作文的要求特别高,他用红色毛笔,在学生作文本上圈圈点点,或写眉批,或写旁注,评写得密密麻麻的”。后来,语文师资足够,“王老师又改教英语。王老师读过两所大学,什么课都可以教”。

语文老师王先生的英语,好到什么程度,有一件事可以说明。有一次,几名学生请王老师给他们补习两个小时的英语。不到半小时,王先生手执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文单行本,边看边译成英文,写了整整一黑板,用红、黄、蓝粉笔划着主、谓、宾,定、状等,而当时毛主席那篇文章尚未出版英译本。于是乎,学生只好惊呆。

王先生同时亦极富生活情趣和浪漫情调。其女公子王锡湘说,湖南沅陵很少下雪,但有一年除夕午后,大雪纷纷扬扬一直下到后半夜。大年初一早上,小孩子醒来,收到了一份意外而又终身难忘的新年礼物:

“堂前长条桌上,叠放着无数晶莹剔透、点燃小小红蜡烛的雪灯。雪灯底座是由压实了的圆柱形的雪坨坨垒成。一块天蓝色的棉布垂挂在灯后面,像是天幕,更显宁静、美丽而又温馨。”

这一情景,其绚烂璀璨,丝毫不输于《神雕侠侣》里杨过为郭襄过16岁生日时,群雄所放的五彩烟花“恭祝郭二姑娘多福多寿”。

王先生爱读书,他的孩子也热爱阅读:

“冬日的晚上,父亲用五个浅底大碗,倒入灯油点燃灯草,放在一张特制的大四方桌上,全家人围坐桌旁,安静地读着各自喜欢的书籍。”

可惜,这样的王先生,64岁就与世长辞。

1952年春,夫人43岁因病去世,王先生没有续弦,一人带着三个10岁上下的孩子,南北谋生。王先生辞世时,最大的孩子21岁,最小的孩子也才14岁。

王先生就读北大时,与俞平伯先生同学。夫人周嵩茵,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是刘海粟先生弟子。

董凤宝

新闻推荐

万科城南区作引领 鸠江区生活垃圾分类农村、城市“双面推进”

鸠江区内设置的有垃圾分类标识的垃圾桶根据芜湖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总体部署,2019年市区范围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实现100%...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