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白云 脚踩浪花 三日“温柔乡” 石塘观心海
在城市待久了,总是想看看大海。
7月31日,我选择在中伏的第10天,乘坐高铁从芜湖出发,经南京转车,抵达浙江温岭。傍晚五点多,我和老友在温岭站会和,皆感叹这个天也只有“熟人”才约得出来。相交十多年,我们是第一次外出旅行。按照她此前要求的“短途”和“大海”,我最终将目的地从广西的涠洲岛改到了浙江的石塘。
身边的很多人并没有听过石塘,所以石塘算是小众景点。可是管他呢,能偷得浮生几日闲,对于上班族而言,已是平淡日子里难得的小确幸。尽管酷暑难耐,但对爱美怕晒的女孩子来说,只要装备齐全,也能“兵来将挡”。出发之前,披肩、防晒衣、遮阳伞、防晒霜、太阳帽、墨镜等都被我收纳进了行李箱,所以尽管是三伏天,内心承载着意料之中的热和晒,内心仍是欢欣雀跃的。
然而,我以为的短途,其实并非如此。到了温岭之后,我和小伙伴又乘坐了一个多小时的汽车,直至晚上7点多才抵达民宿。整个行程加起来,长达近八个小时。我还清晰地记得那天在路上看到的云朵,可能是我长这么大看到的最让人浮想联翩的云,它们不是稀稀拉拉的絮状散云,而是团团簇簇的大片云朵。下午时,它们配着湛蓝的天空,自成形状;傍晚时,被夕阳渡上了金边,拥在车窗之外,低沉得仿佛触手可及……后来,有一位开滴滴的当地人告诉我们,之所以我们能看到那么美的云朵,可能是台风要来的前兆。果不其然,在我们离开温岭之后没几天,“利奇马”就到了浙江,并在石塘掀起了几十米高的巨浪……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在石塘的第一天晚上,我是在窗外的蛐蛐声中入眠的。我所居住的民宿位于一处枕山面海的山腰上,窗边是隐隐绰绰的灯光,没有城市喧闹的人声和车声,静谧而安详。“呀!你看!好多的船啊!”第二天睡到自然醒的我,还没来得及一扫身体的慵懒,眼睛就被阳台下的美景所震慑:就在我们俯视遥望的大海上,数艘大船离岸并驶,虽然没有百舸争流的澎湃,但也有着群舟齐发的浩荡气势。原来,由于8月1日开捕,当地的千余艘渔船皆可自当天出海捕捞,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意味着不久之后渔船满载而归将带回丰收和喜悦。
相比乐山,我显然是乐水之人。每次旅行,最喜欢的就是观海听浪。在城市里看多了鳞次栉比的建筑,总觉得大海的百纳和开阔,特别能够治愈我的疲乏、困顿。在我的眼里,每一处的海,似乎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率和性格。由于每一处海域的地理位置和洋流潮汐特点,不同的海也因此有了自己的个性。我在石塘的三日里,那里的海是温柔的,对于远道而来的人而言,算得上是一处“温柔乡”,但是在久居当地的石塘人看来,他们面前的这片海域显然有着不为人知的脾气和棱角。
在这一点上,可以从石塘的民居窥见一斑。石塘的民居多以石屋为主,屋顶的瓦片上常见垒起片片石块,石屋多见造于半山之上。一番了解之下,我才知道,由于台风的侵入,这里的人在常年抗台风的过程中积累起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屋文化和抗台风策略。这里原本是一个海岛,渔民们世世代代在这生活,或是因地取材、或是为抵抗经常光顾的台风,这里的街是石造、巷是石围、路是石铺、房是石砌。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渔村集镇的石镇风貌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石塘、石屋、石路、石巷、石街……无处不在的石元素,也渐渐打造出独特的沿海风情。著名画家沈柔坚来石塘时,曾被这里的风情所陶醉,而把石塘古堡式石建筑群誉为“中国的巴黎圣母院”。
说完了住,要说说行。除非你是自驾游,不然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最便捷的方式就只能是打车。由于石塘的很多景点和民宿都位于不同的村落和山腰之上,导致一些地方不通公交,只能在手机上进行快车下单。你想像在城市里一样沿街打车?不存在的!而接单的师傅中,由于部分是从温岭载客经过,对石塘的山路多有不熟,导致一些师傅在盘山行驶时,自己也被惊出一身冷汗。“哎呀,这导航导得对吗?前面路很窄啊!不能开啊!”师傅就这样在一边担心双向会车,一边质疑导航地图的过程中,不得不硬着头皮往前开,眼看着好像此路要不通,又眼看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段小小的车程,也能让人坐得跌宕起伏,妙趣横生。途中经常要穿过的隧道,一闪而过的教堂和街道,突如其来的隧道光影,也能让人在车里对窗外片段式的惊喜多有流连。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石塘食海鲜,是少不了的。每到傍晚,临海的大排档就热闹非凡,男人们光着膀子喝着酒,女人们聊着天笑出声……饭馆排挡里的伙计和老板们忙着招呼着客人,手里拿着小本本,向人们介绍着海鲜的做法和菜谱,店里的玻璃水箱里养着的海鲜,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像极了水族馆。鳗鱼羹、海鲜面、墨鱼炒年糕、炒绿豆面、山粉圆、蛤蜊汤……对于爱吃海鲜的人来说,这里是天堂。
很多人会在旅行回来后被别人问,那里有什么好玩儿的?这个问题要怎么说呢,与其说打卡了那里的网红胜地“马卡龙小镇”,去到了千年曙光圆和对戒观景台,不如说是在渔村度过了几天吹着海风、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的惬意小日子。其连接陆地和大海的地理位置,赋予了石塘既接地气又不乏柔情的性格。在石塘老街的早点铺里,我说着自认为的普通话,久居当地的店家说着方言,双方在互相听不懂的对话间,也碰撞出了彼此善意的火花。就像我作为外地人,来到这里,浸润着他们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彼此之间虽有着差异,但是双方又努力去互相理解着。
最好的风景,在心里。最澎湃的海,可能是心潮。
记者 李婷维文/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获悉,近日,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有关要求,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结合医疗资源需求与布局等因素,确定了11...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