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一线职工风采录】三代“铁牛”话巨变
赵春青 绘图
牛军,一名典型的“铁三代”,现在是芜湖工务段的一名检修工人。从他爷爷建设芜铜铁路,到他父亲养护芜铜铁路,再到他现在维修宁安高铁,牛家三代人都跟铁轨打交道,亲历了铁路发展的巨变。
1960年,爷爷牛多机报名参加铁路芜铜线建设。“当时,线路设备技术含量低,钢轨使用的是短钢轨,一根钢轨长12.5米,只铺设4根枕木。”爷爷回忆道,蒸汽机车速度慢,每小时30公里左右,只能运送货物,不能拉人。那时,修铁路就是体力活,铺设钢轨、枕木,肩挑、背扛,干活的工具就是洋镐、耙子、箩筐“三大件”。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工务段的。”爷爷干铁路维护坚持了30多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线路设备更新换代,火车提速。
爷爷的愿望在儿子那里实现了。1987年,牛军的父亲牛黄标成为一名铁路养护工,长年累月在荒郊野外扒道床、捣固作业,留下腰酸背痛、双脚麻木的病痛。
“那时铁路基本是单线,条件简陋,铁路道口简陋,运输作业普遍采用手写口传,或依靠人工奔跑传递信息。”牛黄标回忆道。牛黄标工作有股“钻劲儿”,大伙亲切地称他是“老牛”。
“老牛”30多年的职业生涯,恰是中国铁路变化最大的30年,曾亲历多次铁路大提速,列车时速接连“升档”,最高时速增至160公里、250公里。
铁路巨变的背后靠的是“高精尖”设备。现在,牛军的养护维修工作不再像爷爷和父亲那个年代“卖苦力”,而要练就“绣花”真功夫。挖掘机、捣固车、清筛车、钢轨打磨车、轨道整形车……铁路养护进入“人工加机械”时代,难以见到父辈时代靠体力施工的“人海”场面。
高铁时代,工人作业“昼伏夜出”,这与普速铁路截然不同。在寂静无声的深夜,牛军与一群黄马褂在轨道上精检细修。轨检车测量、打磨机打磨、捣固棒捣固,作业机械轰鸣声音与星星灯火,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耕图”。
新时代,中国铁路飞速发展。机械化智能化设备的大量使用,减轻了铁路工人的劳动强度。宁安高铁设备故障率很低,平时很少换轨,即使换轨,也只需开着轨道车吊装,不像以前那么费力。
工务现场作业的变化,折射出铁路发展的轨迹。“高铁时代,工务工作环境越来越好,新时代与爷爷、父亲那个年代不能同日而语了。”牛军感慨万千,“但他们勤劳坚韧、干劲冲天的那股‘铁牛’精神,已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2015年,牛军参与宁安高铁联调联试。也就在这一年,女儿牛宁安出生了。牛军的妻子是铜陵站客运值班员,两人都在为宁安高铁服务,聚少离多,给女儿起名为“宁安”,就是因为这份铁路情缘。
如今,列车疾驶如飞,越跑越快。列车已从过去的“绿皮车”普快,到空调快速、特快列车,进而发展到如今的高铁“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铁路的地面和站车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安全、舒适。“中国高铁事业,需要我们代代铁路人为之奋斗和传承。”牛军扛起父辈传承下来的旗帜,接力将牛家的“铁路情缘”延续下去。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14日,市交警支队车管所党支部与芜湖市汽车后市场联合会党支部举行“党建共建忆初心干劲充足担使命”为主题的党...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