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留守儿童 能否心灵不留守?
“儿子,也许因为一些客观原因,这封信成为了一封迟到的来信。还好,你能收到。”
“在你的花样年华里,我不能时时相伴。选择用这种方式,希望来表达我以及你的母亲对你毫无保留的爱。我的眼睛已经有点湿润了……孩子我想告诉你,父母对你的爱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孩子,原谅我们时常不在。我希望你今后一生的旅途中,坚定信念,保持好的品质,再接再厉,努力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的有用之才!”
留守儿童父母也请打开心灵
这是一封留守儿童父亲的家书。
为呵护留守儿童成长,弋江区民政局和芜湖市益群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直在开展“一封家书”留守儿童关爱项目。针对澛港、白马、火龙岗3个街道40户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少、沟通频率低的现象,在社工、志愿者的帮助下,让留守儿童父母与孩子开展书信往来。
这份信,就是其中的一封。这位爸爸叫刘宁(化名),是一名装潢工人,远在上海工作。因为工作繁忙,每年他只能回家两次。儿子刘城城(化名)今年11岁,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从小就是一个留守儿童。
“写信的时候,我自己哭了。”今年端午节,刘宁难得回了家,陪伴儿子参加活动后,他写下了这封信。“平时太忙很少想这个问题,但写的时候各种情感一下子涌上了心头,不知道该从哪里下笔。我想我对儿子,还是陪伴太少了。”
这样的例子,在整个“一封家书”留守儿童关爱项目中十分常见。“我们设计这个项目,初衷是希望孩子和父母敞开心扉,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快乐生活。本来我们以为,这些孩子阅读信件后,感受到父母跳动字符的温暖气息,他们应该是反应最大的。”让益群的社工马锐没有想到的是,每一次活动中,不少写信的父母都率先流下了眼泪,他们的感触反而是最深的。
“一直以来,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有过很多呼吁,希望学校、相关部门、社会力量都参与其中,给予孩子们更多关爱。现在我们发现,留守儿童最渴望的,还是来自父母的关注。”经验丰富的马锐从事留守儿童项目多年,一开始他们的发力点大多放在儿童身上,但近几年来,他们的项目开始侧重于重塑留守儿童和父母的心灵联系。“只要稍作尝试就发现,留守儿童和父母的这座心灵桥梁一直都在。而且父母的这头,更容易打开。”
留守儿童和父母
心的距离可以再近一点
“我闺女20岁时,应该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会打扮自己,每天都把自己打扮成小仙女的样子,比较淑女。”“我丫头长大后应该像我,到20岁那年肯定是高个子,身材苗条,大眼睛,白白的,能够带着妈妈到处玩,还很有见识……”
暑假期间,在白马街道,另一场留守儿童的活动上,多位难得回来一趟的家长和孩子齐聚一堂,玩起了一系列的互动游戏。其中一个叫做“时光机”的游戏,让不少妈妈颇有感慨——虽然孩子们才不到10岁,但在这个环节中她们可以随意畅想自己孩子未来20岁生日的情形。
“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事情,越是让我们去想,我越感觉到我居然对孩子的了解那么少。”当天,参加活动的几乎都是母女,在设想女儿未来的样子这个话题上,妈妈们的形容词出奇地一致和匮乏——淑女、可爱、开朗、独立,却都很少涉及孩子真正的兴趣。
“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希望家长们可以发现,她们对自己的孩子,真的不够关注和了解。”一位社工透露,在她看来,归根结底,留守问题的核心在于亲子隔离,这比距离本身更可怕。“父母之一的缺席,特别是母亲的缺席,会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成就、社会行为、身体健康与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无法改变留守现状的前提下,在如今科技通讯如此发达的当下,我们鼓励留守父母们可以多多通过一些方式,尽早加强和自己的孩子的沟通。”这位社工认为,无论是不是留守儿童,父母的心都应该和孩子再近一点,“如今的留守儿童大多不缺吃、不缺穿,缺的就是关爱。经常性的微信电话沟通、一封家书等等,可以运用这些柔软的力量唤起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的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洪烨)8月8日上午,滨江公共服务中心在雨耕山远方美术馆内举办镜湖区“我与祖国共成长文化传承我最棒”文化展示大...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