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巷总理的“纸短情长”

芜湖日报 2019-08-09 00:47 大字

开栏的话

青年是整个社会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为更好地展示芜湖广大青年在爱岗敬业、创新创业、社会管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共青团更好地引领新时代的青年投身社会,建功立业,贡献力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即日起,致青春版面开设“新青年·新力量”专栏,讲述芜湖市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再创新功的生动实践和感人故事。

在芜湖,越来越多的年轻身影忙碌在社区的各个岗位,为社区治理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贡献了他们的青春力量。本期“新青年·新力量”栏目聚焦镜湖区弋矶山公共服务中心香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潘玉贝,讲述这位“80后”小巷总理的成长历程,也反映基层工作者服务群众的真心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智慧和耐心。 ——编者

潘玉贝为什么总是随身带着一本笔记本?

办公室里,本子摊在他面前,只要电话一响,在拿起听筒的同时,他也会习惯性地拿起笔开始记录;入户走访、小区巡查,他总把本子夹在腋下,发现问题随手记下。同事有时候开玩笑,说他小本子里暗藏乾坤,他却揶揄自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况且自己记性也没那么好。

翻开笔记本,上面记录的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琐碎繁杂的事情。小区某个角落垃圾没清理干净;某户困难家庭子女可以申请教育基金;某居民反映了什么问题,抽空要去答疑解惑;某户申请低保,要入户核验……“群众的事情无大小,小事不办,大事则乱。”9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潘玉贝比同龄人更能体会到这些“小事”的分量和其中蕴含的人生价值。

在“一地鸡毛”中历练蜕变

潘玉贝今年32岁,瘦瘦高高,戴着一副黑框眼镜,一身书卷气,很难让人相信,他是镜湖区弋矶山公共服务中心香苑社区的“大管家”。不过,了解他的同事和居民对他的评价是:说话快人快语,做事雷厉风行,无论是带团队,还是处理矛盾都显得精干老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是各种矛盾的集中地,这么多年的确锻炼了我的工作能力。”潘玉贝推了推眼镜,耸了一下肩膀,话锋一转,自嘲道:“刚进社区时,我就是个‘小白’。”

2011年,镜湖区面向社会统一招考了一批社会工作者,潘玉贝“误打误撞”地来到了香苑社区。“以前,我认为社区就是调解邻里矛盾、搞搞环境卫生,工作自由轻松,来了以后才发现,社会大大小小的事情这么多。”他介绍,刚到社区时担任民政专员,负责退休管理服务工作,每天面对的群众大多是退休在家的老人。由于没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不知怎么和群众沟通,遇到脾气大、性子急的居民时,血气方刚的他时常和居民发生争执。

在潘玉贝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一位前辈的引导和影响,她是时任社区民政副主任的杨如霞。杨如霞和潘玉贝的母亲年龄相仿,在工作中比较呵护这个初入社区工作的大男孩,同时,也以身作则,教会了他和居民相处的方法。潘玉贝回忆,2012年左右,社区一名60多岁的老师傅到社区申请低保,由于不符合条件,一直未能批复。那天,老师傅到社区质问具体经办人杨如霞,说到激动处,竟然破口大骂。在当时的情况下,冲动的潘玉贝正要上前理论,被杨如霞拦住了。“杨主任一边流着泪,一边心平气和地向那位老人解释,直到老人释怀。”潘玉贝说,经历那次事件后,他明白了,社区其实承担着社会“减压器”的作用,社区工作者每天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居民,如何和居民沟通,把矛盾化解在社区,恰恰考验着社工的工作能力。

或许,正是那次事件后,潘玉贝逐渐成熟起来。

一扇门背后的民生关切

香苑社区是个典型的“大熔炉”式社区,辖区内既有上世纪90年代的老旧小区,也有回迁安置小区和新建的商品房,居民数量多、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很大,特别是当小区里发生安全隐患、综合管理等问题时,容易引起居民群体事件。

“随着居民自治意识的提高,自主观念的增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也渐渐增强。”潘玉贝认为,只有注重听取、认真吸纳居民的意见,因势利导,社区治理才能事半功倍。

以前,香苑小区西侧围栏处有一个废旧的铁门,常年关闭,门框锈迹斑斑,门外是一人多高的土墩,杂草丛生。有的居民为了方便,经常翻越铁门进出,其中不乏上了年纪的居民。“经常这样翻,门也不牢固了,特别是下雨天,泥地湿滑,万一摔倒肯定受伤。”潘玉贝介绍,2013年,他还在负责城管工作,有很多居民向他建议将此门进行改造,方便居民进出。经过一番调研和安全论证,社区决定将此处纳入当年的老旧小区改造计划。

经过改造,如今,原先破损的铁门被拆除,换上了崭新的铁门;土墩也改造成水泥台阶,台阶两侧还安装了不锈钢扶手;道路一旁安装了监控探头,正对着铁门的位置,监护着小区的安全。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商业街区的垃圾问题一直是老大难,商家只图方便,自然形成了一处垃圾堆,一到夏天,蚊蝇满天飞,过往居民避之不及,经过社区改造,如今这里变成了一处绿化带,背景处被设置成文明创建宣传栏;小区废弃的幼儿园年久失修,水泥围栏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去年,经过社区改造,栏杆拆除,围上了一圈挡板,挡板上张贴着二十四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海报……

“社区的价值就体现在帮助居民解决烦恼,维护他们的权益,只有这样,居民才能真正认可我们。”潘玉贝说。

真心帮扶困难群众

香苑社区7957户居民,常住人口约21000人,其中老年居民占比较大。但是,社区工作人员只有20人,每名社工平均服务1000多名居民。除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以外,社工们要定期走访群众,收集相关信息,办理来访居民的临时事务,最为关键的是,要及时帮扶辖区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难题。

社区工作之难,就难在此。

2018年,在社区工作的第八年,潘玉贝带着组织的期许和居民的信任,走上了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的岗位。上任之后,他将民生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有人劝过他,认为社区的民生工作都是一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不起眼的小事,很难做出成绩,可他的态度确很坚定:“每次看到困难群众开心的笑容,我的内心感到非常满足,这就是我的成绩。”

别看潘玉贝平时工作风风火火、大大咧咧,在帮助困难群众这件事上,他的心思细腻柔软。

这一点,张洪宽老人感触很深。

张洪宽是社区有名的困难居民,13年前,他从亳州老家独自一人来到芜湖,一直租住在香苑小区一栋楼的地下车库里,每月房租200元。早年间,他还能以卖菜谋生,如今,近80高龄的他身体每况愈下,生活难以为继。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潘玉贝的心里一直惦记着他的生活。去年,潘玉贝带着社区工作人员,一次次上门核查资料,为张洪宽申请了低保救助。“每个月低保金744元,扣除房租,生活勉勉强强够了,要不是社区帮我,这日子肯定过不下去了。”一提到社区,张洪宽由衷感激。

除了低保救助,潘玉贝还想着为张洪宽提供一些帮助。在同事们的提醒下,潘玉贝想到一个好点子:逢年过节,社区都会购买一些慰问品送给辖区困难群众、优抚对象,慰问品的包装盒正好可以给张洪宽当废品回收。虽然钱不多,好歹也能给他补贴家用。如今,社区的工作人员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废弃的纸盒、纸箱,甚至空的瓶瓶罐罐,但凡是能卖的,大家都不会乱扔,等积攒多了,打电话给张洪宽,请他上门回收。“社区能力有限,但还是要尽力帮扶困难群众,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潘玉贝这句话,流露出社区工作人员些许无奈,也体现着他们对困难居民的情真意切。

新闻推荐

商合杭芜湖长江公铁大桥建设稳步推进

连日来,芜湖市持续高温天气。8月5日,记者在商合杭芜湖长江公铁大桥建设现场看到,工程建设正稳步推进,为了避开烈日高温,大桥数...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