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老人食堂”专题策划引热议 “老人食堂” 如何做成“朝阳”产业?
7月16日本报《“老人食堂”如何吃出幸福滋味?》策划推出后,引发了社会上众多老人的关注和读者的热议。76.4万,这是截至2018年底,芜湖市6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而记者了解到,目前芜湖市只有十几家日间照料中心可以为老人们提供餐饮服务,也就是说最多几百名老人能享受到家门口“老人食堂”带来的便利。需求与供给之间还有很大的缺口,服务夕阳的养老产业应当是未来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之一,而目前为何没有更多的机构青睐这片“蓝海”呢?记者在走访芜湖市“老人食堂”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专题引发热议
老人吃饭究竟难在哪?“老人食堂”面临什么问题?江城“老人食堂”如何走得更远?因8旬老人的一封呼吁建立“老人食堂”的倡议书引发了本报的“三连问”。报道推出后,很多读者纷纷反馈,在大江晚报微信公众号的评论区,网友“桃花潭”表示:“这真是个大问题,希望能有政策引导让个体或政府有关部门开的老人连锁式食堂在各街道都有。”“清月如弓”留言表示,“多为老人做实事,是全社会的责任,谁家都有老人,每个人也都要老,中国正在快速进入老龄社会,许多事情,已经刻不容缓,特别是高龄失能老人,要抓紧办好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网友“蓝天”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全社会应当关注‘老人食堂\’问题,力求让普天下的老人们众口不再难调,安享晚年。”
网友们的呼吁、建议都表达了对如何解决老人吃饭问题的关注。而也有网友表示:“现在的问题是芜湖很多老年人除了为子女,在其他方面包括吃饭问题上根本不愿消费……”
观念仍需转变
老人们是否愿意花费10元去享受一下“老人食堂”的便利?记者走访中发现,“客源不足”是限制“老人食堂”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记得开业第一天,大约有三四十名老人来试吃。而后来,长期来吃饭的老人也就20人左右,人员还不稳定。目前我们做了很多努力,包括提供很多免费服务吸引老人前来,收支还是难以平衡,关键问题就是来吃饭的老人不多。”潮音街社区长者照料中心的负责人邢静静有些担忧,“老人多的话,我们可以拓展服务,比如做三餐,服务可能更全面,人少的话提供一餐都有些艰难。”
“我们这边刚开业时也有三四十名老人来吃饭,后期我们的饮食条件和服务水平都明显提升了,来吃饭的老人却越来越少,如何保持稳定的客源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大富养老中心负责人张亦真告诉记者。采访中,李巷社区养老中心的负责人也希望通过媒体宣传,让更多老人了解并选择包括午餐在内的“日间照料”这样的服务方式,为养老中心再“开拓客源”。
一边是“客源紧张”,一边是“吃饭困难”,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呢?一些“老人食堂”的运营者认为,从他们接触老人的经验来说,如今的老人消费观念还未转变,很多老人都是吃苦过来的,节省惯了,花费10元在外面吃一顿省时省力的饭,也会觉得有点“浪费”,只要身体能动,再困难都想着自己解决,希望省下来一些钱贴补儿女。
“平时工作日子女不来吃饭,我们老两口就煮点稀饭、吃点蔬菜,或者买两个馒头、包子吃吃就行了,老人也吃不了多少。老人食堂是挺好的,我们现在还不需要,等身体不行了再考虑吧。”采访中,一位年过7旬的张奶奶这样告诉记者。
老人的“省一省”的想法都是基于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而一旦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突然患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时,怎么吃“三餐饭”的问题就变得紧急而突出。而此时,老人需要的就不仅是家门口的“老人食堂”,更需要送餐上门、护理上门等更多服务。
探索仍在路上
“互助式养老”是目前一些60-70岁老人的抱团养老尝试。采访中,市民谢先生表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时候,一些老同学、老朋友通过微信群等组成互助团体,每年相约旅游。哪位老人突然生病或者受伤时,有时间的朋友们就上门帮助做饭、照护,这样的互助模式让老人们增进情谊,不仅在需要时生活上有人帮扶,老人精神上也感到愉悦满足。
记者发现,其他城市也在探索“老人食堂”的各种新形式,比如“共享食堂”,利用辖区单位食堂、高校食堂、养老院食堂等资源探索合作、共享模式,为辖区老人提供“预订老人餐”等服务,为硬件条件不足的区域开辟了建立“老人食堂”新思路。老人送餐是否也能像外卖送餐一样便捷快速到家?社区互助式“搭伙”是否可行?关于“老人食堂”的探索早已上路,并且仍在路上,还有很多可能性需要政府、民政、公益组织以及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去发现、去推动。
记者 顾娅实习生 李宇亭
新闻推荐
安徽纪检监察官方微信公号7月19日消息,徽商银行公司银行部原总经理吴耘(正处级)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