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共生的“弋江样本”
芜湖高新区与市辖行政区弋江区“两区合一”,从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社会服务等方面,全方位融合发展,走出一条产城共生的新路。崔燕摄奇瑞新能源汽车装配线。芜湖日报供图1991年省政府批准设立的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年晋级国家级。蚌埠高新区现以硅基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三大产业为主,与新型显示、生物医药、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成齐头并进的“3+N”产业发展体系。芜湖高新区则以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三大主导产业,布局“一芯”多园发展。
蚌埠高新区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加快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综合宜居型转型,统筹规划产业集聚区、生活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的功能定位,推进产城融合发展。芜湖高新区与市辖行政区弋江区“两区合一”,从管理体制、资源配置、社会服务等方面,全方位融合发展,走出一条产城共生的新路。园区正在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扩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本周一,《深读周刊》采访组前往芜湖,走访了芜湖高新区的两家企业,并与区发改、招商、科技等部门的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中,芜湖同志对园区未来远景表现出的自信,对产业集聚发展成果的自豪,对“两区合一”后主动融合主动担责的自觉,对抬高标准主动赶超的自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给本土企业找个好婆家
在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展厅,接待人员向记者一行介绍时,毫不避讳企业初创时的寒酸:1987年4月,企业创建人吴华夏创办芜湖电真空研究所,当时只有13名员工。没有厂房、实验室,就租用老城区的城隍庙,开始了白手起家、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在实验设备简陋、工具简单、材料匮乏的艰苦条件下,研制出国家急需的高新技术系列光电产品,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和产品封锁,多种技术和产品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国家科技进步奖。1988年,被国家定为我国特种显示技术专业研究所,1990年更名为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陆续承担了几十项国家重点科研攻关任务。直到1994年,才走出“他人的屋檐”,始有自建厂房,同时建起了我国特种显示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光电所是我们本土成长起来的高科技企业,崭露头角之后,我们就想着如何让企业做大做强,四处推荐、想方设法为企业牵线搭桥,要为企业找一个好‘婆家’,最后终于如愿选择了有军工背景的大型央企中航集团,2010年成立了中航华东光电有限公司,这段‘姻缘’让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弋江区招商局副局长张峰说。
说起这段联姻过程还颇有戏剧性:芜湖市组织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等企业参加在深圳举办的一次大型招商活动,中航集团的技术人员对光电所展示的产品“一见钟情”,他们正在寻找有研发能力、有独特优势的企业,而光电所想引进更多的资源、迈上更高的平台。双方交流过程中,同样的军工背景、同样的高科技研发领域,让两家企业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多。“郎情妾意”,一拍即合,促成了央企与地方企业的合作。
“我们的产品为天、空、陆、海配套,国产歼击机、神舟飞船、单兵武器、海军舰艇等,都有我们的产品应用。”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技术负责人介绍,与中航集团合作后,研发能力大幅提升,产品市场更加广阔。累计获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军和省、部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近百项。公司办公大楼前悬挂的“国家特种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种显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现代显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太赫兹器件研究与应用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四块“国”字号招牌,是公司科研实力的“特种显示”。
“我区在土地、人才及相关配套政策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面支持,新的厂区正在扩建中。新的生产线投产后不仅产能大幅提升,还将有多种新产品问世,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张峰说。
让外来企业有一群小伙伴
弋江区发改委干部丁昊介绍介绍,作为国内最早进行新能源汽车布局的企业,奇瑞新能源汽车自2000年启动研发以来,累计承担30余项国家“863”计划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突破了一系列核心技术,产业化发展获得长足进展,已建成整车集成、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开发能力的研发制造体系。
“2009年,奇瑞新能源汽车在高新区落户,我们在聚焦龙头企业的同时,梳理分析上下游相关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招商、精准招商,加速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丁昊介绍,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是“三电”,包括电池、电机、电控。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不仅与整车开发相关,更要依托于“三电”等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有产业基础,有政策导向,就会产生集聚效应。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没有脱节,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作为招商部门,要站在企业角度看问题,提供企业最需要的支持,靠政策扶持的企业不长久,以产业招商才更可靠。”这是张峰近20年招商工作的体会。
“电池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是隔膜,专注研发动力电池隔膜材料的达尼特材料科技(芜湖)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面涂层复合隔膜,可在电池异常时,起到快速阻断作用,提高了安全性。用铝材代替钢材,可使车身重量减轻40%,刚度提高20%。车身轻量化是国内外研发应用的趋势,同时可以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效能比。”高新区科技发展部干部孙健介绍,云一隔膜、忠旺铝材等大型企业入驻高新区。越来越多的“小伙伴”的加入,完善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整体集聚优势更加凸显。
据介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从培育期进入成长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定的先发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溢出效应更加明显,吸引了资本、人才、技术加速集聚。芜湖高新区陆续吸引了台湾明基材料、日本安川电机、台湾精成科技等一批重点新能源汽车配套项目落户。2014年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被科技部列入第二批22个“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之一;2015年成为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我们全力推进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高效整合产业链条,加快形成集聚效应,目前拥有奇瑞股份、奇瑞新能源、奇瑞商用车、宝骐汽车等整车龙头企业,奇瑞安川、天弋、天鑫、舟之航电池等关键部件企业,明基、忠旺、金玺、易开等配套企业,形成了以乘用车为主导、以专用车为特色、核心部件完善的产业集群。基地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余家,带动相关配套企业100余家。”丁昊介绍。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变化和新的技术趋势,“小伙伴们”又在一起协商应对,谋求提升品牌价值,提升智能化水平,保证市场占有率。
产城共生一家亲
“我们对外介绍本区特色就是‘123’。”弋江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姚祥说,“1”是“一个体制”。2015年,高新区与弋江区合并,从管理体制上理顺关系,统筹人、财、物等资源,实行融合发展。“两区合一”的管理模式不仅符合国家高新区与行政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政策,也避免了单一生产园区的“孤岛效应”“潮汐现象”,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2”是“两高融合”,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芜湖市高教园区、职教园区的融合。高新区为弋江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而区内的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等8所高等院校、十多万在校学生,则为全区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3”是“三足鼎立”。弋江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形成微电子及信息服务业、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部件、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三个主导产业体系。
“专家总结传统园区的弊端是‘重产业发展轻人居打造’、‘重工业制造轻服务塑造’、‘重土地开发轻氛围营造’,导致产业园区人居环境缺失、商业服务业发展落后、创业氛围显著不足。”姚祥介绍,产业园区的第一代为无主题型,第二代为产业聚集型,第三代为产业链型,第四代为产业生态型。“4.0版”的园区从“产城融合”进化为“产城共生”,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发展产业经济,实现共荣共生。芜湖在这方面先行先试,把行政区、功能区合并,以高新区产业为保障,带动城市更新和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成的“四新经济”成为推动城区发展的主导力量。
记者一行在弋江区看到,商业街区、服务设施穿插在高教园区、产业园区中;居住小区毗连企业,深度链接、职住平衡的“十分钟生活圈”在大部分区域已实现。
“两区合并后,大家的观念也在转变。过去是弋江区政府给高新区发文件、下任务,现在是党群工作、行业管理、社会服务等实行全覆盖,不分你我。把区发改委、招商局、科技局、城建规划局直接设在高新区管委会,专注园区经济工作,职责明晰,效率更高。”姚祥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乐培意冯光宇)自去年“不见面服务”首批11个事项上线运行以来,芜湖市公安部门积极推进公安“放管服”改革,“不见...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