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让农民钱包鼓起来

芜湖日报 2019-03-27 01:18 大字

□记者 赵丹丹 张学桥

3月,春光明媚。在鸠江区沈巷镇八角村和瑞农业的塑料大棚里,62岁的张明华正在和同村几位村民一起摘辣椒。几个人手脚都很麻利,一会儿功夫下来,旁边的白色塑料桶里装满了红艳艳的辣椒。

聊到在和瑞农业打工的收入,几个人都笑逐颜开。她们告诉记者,像现在这样来帮忙摘辣椒,一天的收入是80元,一个月下来赚2000多元不成问题。“活不累,一般就是摘菜、理菜什么。中午11点不到就能回去做饭了,吃过午饭再来继续做。”张明华说,自己的年纪已经不可能外出打工,“如今在家门口一边打工赚钱,一边照顾孙子,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

和瑞农业在八角村及周边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其中500亩用于大棚蔬菜种植。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使得和瑞农业的大棚蔬菜不仅品种丰富,而且产量也比传统农业高得多,目前仅每天上市的辣椒就有两三万斤。在吸纳就业方面,和瑞农业负责人汤玉和告诉记者,企业的日用工量大概在二三十人,最高峰时一天近百人,“企业每年的用工支出达到了100多万元。”

现代农业旺起来,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和瑞农业是一道生动缩影。鸠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介绍,近年来,该区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精品瓜果、花卉苗木、特色水产等高附加值产业,种植各类精品果蔬等达25万亩,与此同时,以白茆都市农业示范区、沈巷高效农业产业园等载体为依托,引进和发展一批高品质农业项目,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在白茆都市农业示范区的芦玉蔬菜专业合作社,高效立体的种植模式让种植户的收入大幅增加。记者日前走访时看到,合作社的塑料大棚里,翠绿色的芦蒿正在待人采摘。合作社负责人刘永贵告诉记者,在种植芦蒿的同时,大家还在地里套种了毛豆、玉米等,“这边芦蒿下市没多久,那边毛豆又快上市了,土地得到了高效利用。”

刘永贵是白茆当地农民,2009年发起并成立芦玉蔬菜专业合作社。据其介绍,合作社主要采取高效立体种植模式,种植大蒜、芦蒿、玉米、毛豆等,目前共有成员320人、种植面积1500亩,另外带动了周边农户400多户。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统一的采购和供应农业投入品等管理模式,使得合作社成员的收入较过去明显提高,“过去每亩地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现在采取立体种植模式,收入增加了3到4倍。”

记者采访中获悉,为解决“三农”问题,白茆镇从2014年起进行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等有益探索。目前,示范区已入驻安徽土淘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年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芜湖市庄稼汉果蔬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镇成立了7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142个家庭农场。“示范区目前主要种植的蔬菜品种有10余种,日最大上市量50吨。”白茆农技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周登峰介绍。

发展现代农业,叫响农业品牌,最终的目的是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采访中,白茆镇相关人士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白茆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农民土地流转后实现就地就业,除了土地租金每亩每年700元的收入外,每年在园区内做工时间约有300天,按每人平均70元计算,一家两个劳力全年做工收入42000元,加上土地租金收入3500元(按每户平均5亩地计算),合计全年纯收入45500元,比过去自己种植5亩地的收入(亩均2050元)增加35250元。

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让农民的钱包鼓了、腰杆挺了、幸福指数更高了。在自家土地流转后,白茆镇居民刘远清一直在刘永贵的芦玉合作社打工。记者前往采访时,他正在田里喷洒除草剂,“我和老伴现在都在附近上班,两个人一年加起来能赚到四五万块钱,另外还有土地租金收入,比过去自己种地日子好过多了。”

新闻推荐

改善漳河水体质量 退渔转产有序推进

本报讯(记者陈旻)近日,弋江区启动漳河水域渔民退渔转产工作,并通过植树绿化筑坝不断提升漳河国控点水域环境。据统计,漳河国控...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