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营里的志愿者翻译
李堃是芜湖市看守所民警,2018年3月,经过层层筛选,他成为联合国维和警察,远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时间飞逝,如今一年过去了,南苏丹太多的人和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难民营里走出的翻译约瑟夫便是其中一个。
来到南苏丹已经几个月了。根据联南苏团规定,维和警察在任务区的前3个月必须在POC Site (Protection of Civilians Site平民保护营,俗称“难民营”)工作。
在这里,除了每天刺眼的阳光和饥渴的大地之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在难民营里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了。这里的人,有的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每天在难民营里等待救济;可也有些人自强自立,不甘命运,心存实现自我价值和国家振兴的火焰——约瑟夫就属于后者,一个时常能带给我温暖和力量的小伙子。
记得我刚上任的第一天,一个瘦弱且腼腆的黑人就主动过来一个熊抱,用英文念叨着“中国警察,太好了!”那股“莫名其妙”的热情劲让初到非洲的我还真的有些不适。旁边的土耳其同事笑着对我介绍说,他就是传说中的“火焰翻译”约瑟夫。他是西战区瓦乌基地维和警察的志愿者翻译,精力充沛,对中国人有着深厚的情谊。
约瑟夫,今年21岁,是南苏丹少数民族罗尔族人(LUO,南苏丹除丁卡族和努尔族两大族外,有64个其他少数种族),2016年高中毕业那年父亲死于战乱,2017年4月他离开53岁的母亲和两个农民哥哥,从35公里外的坎杰纳县来到瓦乌求学,居住在瓦乌难民营。
刚开始,他很努力学习,当年就考上了位于马拉卡的一所大学,但是因为该大学不提供宿舍,当地又解决不了住宿问题,他只能放弃。求学之路渺茫,国家战火纷飞,满目疮痍,他消沉堕落了,每天躺在难民营里混世度日,双目呆滞,直到遇到中国维和人员。
中国维和人员不仅给他们带去安全,而且鼓励他读书学习,给他讲述外面世界的精彩,把他们当朋友一样尊重。慢慢地,约瑟夫眼中重新涌现出希望的火焰,他喜欢和中国人一起聊天,喜欢中国文化,甚至请求我教他名字的中文写法。
约瑟夫是个非常有热情的小伙子,平时做什么事情都兴致勃勃,从不推诿。作为一名翻译志愿者,他除了去参加学习培训班,其他时间几乎都扎根在执勤点,和联合国翻译一起协助我们工作。而在其他人闲聊时,他则会在旁边学习。一旦任务到了,只要你轻轻叫一声,他就会立刻大喊一声"Yes, sir"然后整个人就弹了起来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难民营里,无论男女老少,甚至包括一些志愿者,在见到维和警察时,大多数都会习惯性过来乞讨,索要食品、钱物等。但是3个月来,尽管和我们都很熟悉了,大家也都很喜欢约瑟夫,但他从来没有开口向我们提过任何要求。我问过他为什么,他一本正经的用蹩脚的汉语反复说道:“不吃嗟来之食”。十多遍后,我终于懂得了他的意思,大笑之余,心底却生长出一份敬意。古人说“衣食足而知荣辱”,但他虽然贫穷,却有笔直的脊梁,极像我们新中国刚崛起时的那批青年前辈——这不正是南苏丹这个饱经战乱和战火摧残国家的希望所在吗?
约瑟夫曾多次申请过联合国正式翻译岗位,但都因为没有大学经历而失败。他现在每天努力工作学习,就是为了再次考上大学并有足够的经费来生活和学习。当我和何得文队长想资助他一些学费和生活费的时候。他想都没想就摇摇头:“我会把学费挣够再去上学,我要靠我自己,正如我们的国家最终也要靠自己一样。”
作为翻译,约瑟夫始终和我们在一起,维和警察要面对的风险他也都会面对。但我们有防弹衣、头盔和自卫警械,而他一无所有。夜间巡逻时,联合国正式翻译都有权不去,所以只有志愿者约瑟夫跟着我们全程保障。在夜色中,他警觉敬业,却也极易成为闹事者的第一攻击目标。在几次袭击事件中,暴徒们要么想把他从皮卡车上拖下来,要么就强行把他和巡逻的警察分开,或者向他投掷石块。
有次冲突,他的头被打破了,我们心疼的安慰他,他却笑笑说道:“已经习惯了”。当我问他是否害怕被打击报复时,他坚定的回答道:“虽然只是自愿者,但我也是联合国的一员,我的职责就是要和那些坏人斗争,协助你们维持好秩序,我不会害怕他们的。就是受伤我也不会后悔。我做的这些是为了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国家。总有一天,所有人都会明白我们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总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会和中国一样强大”。
这就是“火焰翻译”约瑟夫,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南苏丹青年,他那看似孱弱的身体里却散发出无穷的活力和光芒,而他也正是我们存在于此的目的。
口述:李堃
整理:秦秋水
新闻推荐
晨报讯近日,交通运输部正式批复芜湖至合肥高速公路芜湖至林头段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为该项目年内开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