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捏”出人生百态
说起老手艺,往往代表的是曾经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我们曾经熟悉的老手艺,正在悄悄地远去。但是,这些“老手艺”依然是很多人童年中最美好的记忆,也是难以割舍的旧时情怀。这些老手艺的背后,是一个个平凡的民间艺人在演绎他们的手艺故事。
在芜湖,还有这么一批手艺人,其中既有年轻的继承者,也有干了一辈子的老师傅。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手艺人,那些珍贵而美好的技艺,才能在这个飞奔向前的时代里继续传承。
揉、搓、捏、压,一块面团在捏面人师傅郎广法的拿捏下,如同变魔术一般,一眨眼的工夫,就变成了惟妙惟肖的面人作品。如今,捏面人的民间艺人大多是上了岁数的老师傅,但郎广法却不同,他还只是个24岁的小伙子。
与很多爱玩爱闹的孩子不一样,还在上中学的郎广法,就对捏面人情有独钟。每次放学,校门外捏面人的小摊位总会让他驻足良久。大多数孩子的目光都被一个个鲜活有趣的面人所吸引,但郎广法的目光总是聚焦在捏面人师傅那双神奇的手上。一次次仔细观摩后,已经沉迷其中的郎广法萌生了自己来尝试一下的想法。他从网上买来了面塑制作的书,按照书上的步骤一步步学。起初,他只能捏一些花草鱼虫类的简易形状,渐渐地,他开始对人物面塑感兴趣。从孙悟空、猪八戒等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到黑猫警长、机器猫等卡通形象,都成了他临摹的对象,凭借着刻苦的练习和钻研,他的面塑技艺也迅速提高。
几块颜色不同的面团,形状不一、有机玻璃制成的塑刀、剪子、梳子等,这些就是郎广法做面人用的工具。采访中郎广法一边说着话,但他的手一直没有停歇。一块面团经过他的揉、搓、捏、压,再用小刀点点刻刻……仅仅几分钟,一个憨态可掬的机器猫面塑便脱手而成。“别看这些工具普普通通,用处可大着呢。”郎广法揪下一小块面,在手中搓成细条,拿起梳子往上轻轻一滚,一串项链就做成了;把面捏成手臂的形状,用剪刀细细地剪开几道口,弯弯折折几下,纤纤玉手就捏成了。除了这些常用的工具,郎广法还找来了一些自己使着顺手的小工具。“每个捏面人师傅用的工具都不完全相同,只要留心,生活中随处可见做面塑的工具”。
捏面人不仅需要过硬的技艺,面料调配也很有讲究。郎广法说,面要用一定比例的糯米和麦面掺水和匀蒸熟,还要加入适量的甘油,这样面团不容易开裂。然后将颜料揉进蒸好的面中进行调色揉匀,制成各色彩面。再经过捏塑和晾晒,一件面塑作品才能呈现在人们眼前。“现在为了方便,有时候用新工艺黏土,取代了传统的材料。”
面塑制作是个“细活”,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做一件简单的面塑可能只需要几分钟,但一件面部表情丰富、形神兼备的面塑,制作起来往往就需要半天甚至更多的时间。”郎广法说,一件面塑作品,模仿很简单,但最难的是传神。虽然只是一个小面人,但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要有板有眼。“细节处最考功夫,这样才能让人物不呆板、有感染力。因此,要做面塑,就要耐得住性子,耐得住寂寞。”
栩栩如生、造型各异的面人曾陪伴着很多人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捏面人的民间艺人的小摊位已难觅踪迹。尤其是在年轻人中,会捏面人技艺的更是少之又少。郎广法说,现在他在一家培训机构当少儿美术老师,但有时遇到节假日,他也会去鸠兹古镇表演面塑技艺。此外,一些商家举办活动时也会请他去现场制作面塑活跃氛围。郎广法说,现在他除了捏传统的十二生肖、古代人物面塑之外,也会捏一些当下流行的卡通人物面塑,像小猪佩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类的,都很受孩子们的喜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的创作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上这门技艺,才有可能将它更好的传承下去。”
记者 季鲲 文 梅韬 摄
新闻推荐
3月4日,弋江区南街社区联合社区多家共建单位的志愿者们联合举办了以“邻里守望”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为辖区居民广泛开展...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