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体新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
□本报记者 赵云涛 阮新
在乡村振兴战略“五大振兴”的科学论断中,产业振兴与人才振兴密切关联,是新时代“三农”建设的基础。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能人”,而在今天的芜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主阵地,农业职业经理人已成为产业“尖兵”,带领着广大农民耕耘在现代农业的绿野上。
鸠江区白茆镇素有安徽“农业状元”的称号,这里出产的蔬菜品相好、质量高,尤以芦蒿最为出名。冬季里走进坐落于新园村的芦玉蔬菜专业合作社,1000多个蔬菜大棚如同松软的白色棉被盖住大地,却掩不住扑鼻的芦蒿清香。眼下这个时节,白茆两个字就是芦蒿品质的保证,每天有5辆以上的运输车将一捆捆芦蒿运往南京、上海、武汉等地,一斤芦蒿在那里可以卖出8块钱的高价。
合作社董事长刘永贵新近入选了安徽省第三届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对象,也是远近闻名的创业致富带头人。除了精湛的蔬菜种植技术,他最被人称道的是对市场风向的把握能力。他提前看中的蔬菜品种,时常会成为应季的抢手货,很少走眼。上个世纪90年代,在外打工的刘永贵回到家乡白茆,开始自己摸索蔬菜种植的门道。与那些在其他行业赚了钱再跳回“农门”的大户相比,刘永贵的创业经历显得“一根筋”——从十几亩地的种植规模发展到今天的3000亩,刘永贵的市场嗅觉并非来自书本和理论,而是在市场风浪中拍打出来的。
近年来,随着新型农业主体不断发展,刘永贵建立了自己的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从一个自产自销的蔬菜贩变成了董事长和农场主,靠的是“兼济天下”的情怀。目前,他的合作社已有成员300多人,跟着刘永贵闯市场的农民总数超过1000人。
合作社采取现代化经营模式,社员可以以资金和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技术和销售,年纯收益按股金和交易量返还社员的比例高达69%,去年社员人均增收15%。据刘永贵介绍,当地一些入股较多的农户家庭年收入甚至可以达到20万元以上,远比外出打工的收益高。
不仅如此,芦玉蔬菜专业合作社还带动了周边闲置的农村劳动力就业,让更多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随手掀开一个芦蒿大棚,53岁的村民刘远霞正在专心致志地给芦蒿打捆,在家门口的合作社里上班不仅能够就近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她也很满意。这为白茆镇打造都市农业示范区厚植了人力基础。
据白茆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所长赵其霞介绍,白茆镇现有居民约十分之一在当地从事农业生产或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就业,像芦玉蔬菜专业合作社这样成规模的农业合作社全镇就有10多家。正是像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激活了资金、人才、科技、资源等要素,让芜湖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呈现出井喷之势,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开车时和车上其他乘客聊天,听上去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一件事,然而近日,芜湖一位年轻人就是因为边开车边和副驾驶的朋友聊...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