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子糕 还是老味道好

大江晚报 2018-11-16 01:01 大字

老芜湖人的记忆中,有一种叫“甑子糕”的糕点,听上去十分雅致的名字,其实是一道非常简单的吃食——把大米磨好炒成粉,加上点芝麻糖,放进特制容器里,待到蒸熟定型,腾腾热气中就能闻到米香扑鼻,再一口下去,甜而不腻,软糯可口。

现代都市人吃惯了大鱼大肉,尝遍了咸辣油腻,味蕾大多已被繁杂的调味料“惯坏”。不过面对甑子糕这朴实无华的味道时,大家却没有了抵抗力,虽然口中一时难以找到贴切的词藻来形容它的好,心底却要暗暗叫上一声——对!就是这个味!记忆中的老味道!

寻觅甑子糕

30年老字号藏匿于巷尾

找人打听很久芜湖哪还有甑子糕,给的答案五花八门,记者们一路寻觅过去,从赭山小学找到师范附小,最终在红梅新村公交站牌旁边的巷子里找到了一家老字号的甑子糕流动摊点。

经营者是今年62岁的丁荣霞,附近来往的顾客、熟人都喊她一声丁大姐。“我卖甑子糕已经30多年了。”丁大姐透露,如今她每天早上会在赭山公园、狮子山小学等地摆卖,下午一般都是在红梅新村这。让人颇为惊讶的是,摆了30多年江城老字号的丁荣霞并不是一个芜湖本地人,而是来自河南,当年亲戚在芜湖,她也来到这里谋生。“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芜湖街头卖甑子糕的特别多,我也觉得挺好吃,也就学了开始卖。”没想到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做到现在的寥寥无几,反而是她这个外地人把这个芜湖老小吃保留至今,“如今芜湖已经没几个卖甑子糕的了,曾经的同行大部分都不做了。”

丁大姐说,这么多年她和她的甑子糕其实从来就没变——依然秉持着薄利多销的原则,不进实体店,始终沿街售卖,30多年前1毛钱1个,现在1元1个、5元6个;因为原材料是大米,太热的天气容易变味,所以她每年只在9月中旬卖到来年2月底,只做半年,其他时间一律不卖;最为重要的是,甑子糕最初的做法和味道从来没有变化过,“我不搞乱七八糟加什么配料换什么馅,以前什么味道,现在还是。”丁荣霞说。

满满的回忆

老小吃不知可以做到何时

甑子糕这道小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也很有讲究,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米的好坏。“米搞好,味道才能搞好,别人吃了就还想吃。米稍微差点,做出来的米粉就又粗又干。”如今,丁荣霞每天能卖上三四百个甑子糕,每一周她都会亲手做两次米粉,“把米洗干净、泡、沥水、打碎,再炒熟。”说到这里,丁大姐适可而止,她说接下来怎么处理属于她的“商业机密”了,不能透露太多。不过在4年前,也是处于传承的考虑,她曾收过一个徒弟,亲手传授了自己的秘诀,目前这位徒弟早已出师,每天在九莲塘附近摆卖,生意也十分不错。

采访时刚好是附近小学放学的高峰期,丁大姐手上的活儿没停歇过,一块又一块甑子糕新鲜出炉,摆在一起,白白嫩嫩,冒着米香,等不到热气散去,就会被人买走。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不少偶然路过的市民看见丁大姐的摊点都忍不住慢下脚步,问上一句:“是甑子糕呀?我很久没看见过了!”每逢这个时候,丁大姐一边招呼起客人一边内心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她说,经常会有老芜湖人找过来买,有30年前买过的小孩,现在都40多岁了拖家带口过来吃,有隔三差五特意来买回家给老父亲吃的……“别看这是小小的一块糕,但它去过北京、上海、深圳,还有顾客说带去过美国咧!我人都没走过这么远!”

对于未来,丁大姐表示自己还没想太多,她会做到自己做不动的那一天,至于那之后,一切都是未知,也许徒弟会继续做下去,也许儿子也会有些想法。“我这个做甑子糕的一套木甑是找一位老师傅定制的,这几十年来我每六七年会换一次,不过前几年这位老师傅都已经过世了。等到现在手上这套坏了,我还不知道要找谁做,可能长街那边还有人会做。”丁大姐说,不过那些她不去想太多,眼下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她只希望她这热腾腾、白花花的甑子糕,可以在冬日里继续成为更多人的心头好。

记者 唐乐燕 文梅韬 摄

新闻推荐

“双11”包裹陆续送达 你的快递纸盒去哪了?

这几天,不少市民陆续收到了“双11”采购的商品,与此同时,家中的纸盒也开始堆积起来。这些纸盒如何处理呢?扔了吧,比较可惜;不扔...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