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托起江城腾飞之翼

芜湖日报 2018-10-13 01:00 大字

图为西电芜湖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实验室做实验。记者 郑远 摄

□ 本报记者 杨友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自2016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芜湖市在全省率先制定示范区建设方案、扶持政策和路线图、施工图,明确提出建设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政策先行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将芜湖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现代化创新之城。

新学期伊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迎来了一群芜湖学子,他们是西电芜湖研究院在江城招收的首届硕士研究生,大部分来自本土高校。

按照西电芜湖研究院的规划,这些年轻的研究生不仅要在西安本部接受教育,还将在完成基础学习后返回芜湖工厂开展实习和研究。通过这种定向培养,他们将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成长为精准对接芜湖新能源汽车、微电子等相关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后备军。正式挂牌成立仅半年多,西电芜湖研究院已经在高端人才培养上成功迈出“第一步”。

今年2月,西电芜湖研究院正式挂牌,成为芜湖市创新平台方阵中的“新成员”。在这一方阵中,既有瞄准了第三代半导体的芜湖太赫兹工程中心,也有致力于中国机器人技术研发应用的哈特技术研究院,尽管“术业有专攻”,体制机制各有差异,但是却都有一个相同的初衷和落脚点:立足于芜湖率先培育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微电子等重点产业领域,通过校地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协同创新,用创新引领发展。

西电芜湖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勇在采访中介绍,除了人才培养以外,西电芜湖研究院还将作为院士工作站的延伸与拓展,成为微电子领域高技术研发科学研究和关联产业培育孵化的综合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能源汽车等芜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保障。

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两年来,类似这样的创新案例在芜湖这座“创新之城”中层出不穷。

包括创新平台在内,芜湖市打造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四大创新体系,组建市产业创新中心,围绕产业培育发展谋划建设37个重大创新平台。今年,协同创新又有新成果,芜湖成为G60科创走廊新成员。目前,全市新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全市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315家,其中国家级39家。今年以来,芜湖市获批组建特种显示与成像技术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和智能机器人先进机构与控制技术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芜湖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电科芜湖通用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拟认定为安徽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

扭住创新发展的“牛鼻子”,加大人才招引力度,打造人才高地、人才特区,让创新要素在江城竞相涌动,四处迸发。近年来,芜湖市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68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55人、院士33人,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在以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为代表的“双创”大军共同努力下,芜湖市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87.3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85%;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3.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1%和22%;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20家;2017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125.2亿元,增长21.3%;实现增加值947.2亿元,增长15.2%。增加值占GDP和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30.9%和56.5%,继续领跑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劲动能;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26件,连续7年保持全省第一。(下转3版)

新闻推荐

“百年芜船”焕发出新活力

本报讯(记者赵丹丹)日前,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一艘新型舰艇下水。该舰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具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芜湖造船厂...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