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劣次品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储粮大师”减少粮食损耗760吨

大江晚报 2018-08-13 01:04 大字

“储粮大师”李学斌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些年,“储粮大师”李学斌和他的团队一直做着芜湖人粮食健康的守门人,米、面、食用油,陈劣次品都逃不过他们的“法眼”。“芜湖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我们要在全国粮食行业起到引领标杆的作用,要科学保粮、绿色储粮。”

把饭碗端牢在自己手上

李学斌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于芜湖市惠丰省级粮食储备库,它创建于2013年,同年12月被批准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14年7月被晋升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也是国家由粮食局命名的全国14个技能工作室之一。现有成员14人,其中李学斌是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另有研究生2人,技师5人。

工作室成立以后,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在科学保粮、粮油检验技能创新等方面都成果斐然。人才培养上也毫不松懈,已经培养了粮油保管技师2名、粮油检验技师3名。在已经举行的三届全国粮食行业技能大赛上,工作室成员都取得了骄人成绩。

李学斌告诉记者,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舌尖安全。粮食储备制度确保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些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在不断推进粮食储备向现代化、绿色储粮和智能化升级,使人们能够买得着、吃得上无毒、无害、绿色、营养的放心粮油。

累计减少粮食损耗760吨

工作室成立后,李学斌带领大家积极开展了各项科学保粮实验和“小发明”、“小创造”。2013年,他发明的“采用粮面密闭定向通风保持粮食品质”技术获得了成功。

据介绍,粮食在保管储藏过程中,为了第二年安全度夏,头年冬季要将粮堆温度降到2-3℃。但在通风降温过程中,会造成水分的大量丢失,出库时不仅有数量损耗,而且碎米增加、品质下降。通过技术攻关,工作室试验出利用粮面压盖物和环流熏蒸回流管道,控制风路走向。此种方法使储备粮在三年保管后轮换出库时,逐渐趋于零损耗。几年下来,累计减少粮食损耗760吨,直接经济效益达190万元。

随着我国储备粮制度的建立,每年都有大量的储备稻谷进行轮换。按照规定,轮换入库的必须是当年新粮。在新粮中掺杂陈粮,隐蔽性大,现场收购时仅凭感官鉴定,容易产生争议。李学斌带领工作室成员查找资料,大量试验,研究出一套颜色分辨法,采用酸度指示剂,现场就能快速鉴定粮食新陈。

具体来说,稻谷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会发生氧化分解,酸性增强,PH值降低,接触到甲基红和溴百里酚蓝配制的试剂,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李学斌还现场为记者实验,将新粮和不同年度的陈粮脱壳后,分别制备5克大米置于锥形瓶中,加10毫升试剂,振荡10次左右,静置片刻。能明显看出,新粮是鲜绿色,其他粮食随着时间的延长变为浅绿色、黄绿色、黄色,甚至橙色。“我们在收购现场,对有疑异的稻谷和其他新稻谷一起试验,只需要5分钟,就能分辨出是否陈粮或者掺了陈粮。”

三年后基本实现仓储管理信息化

李学斌表示,今后要以实现低碳、环保、节能、生态为目标,力争把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成为科学保粮新技术新工艺、高技能人才展示、交流、提高的高地,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团队。

接下来,会继续进行粮油储藏技术的创新,实现作业智能化。设计、开发具有自我分析、判断、报警、反应和自动控制功能的数学模型,实现通风、控温、熏蒸智能化。三年后,基本实现仓储管理信息化。

在确保库存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减少磷化铝熏蒸药剂的使用量。采用控温措施,降低夏季气温对仓温、粮温的影响,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保障粮食保鲜。

记者 程茜 文/摄

新闻推荐

芜湖商务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新跨越

□本报记者汪潜改革开放4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商务系统积极探索、奋勇争先,渐进式推动商贸领域改革创新,对...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