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院 历久弥新 ——“一条路的见证”皖医弋矶山医院座谈会发言摘要

大江晚报 2018-07-19 01:01 大字

编者按: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长江之畔,芜湖有一条以江为名的道路——长江路。它全长40公里,贯通城乡,堪称记录芜湖改革开放的一部“百科全书”。

回首这条路,皖医弋矶山医院是不得不提的一站。130年来,医院的发展轨迹,是芜湖甚至皖南现代医疗事业从无到有、从初级到高精尖的缩影。无论改革开放,还是成为高校医院,再到近年来的深入医改,在芜湖医疗事业发展的多个历史节点,弋矶山医院都曾留下了深深印迹。

7月13日上午9时,在皖医弋矶山医院会议室内,十多位见证医院点滴发展的职工代表与媒体代表济济一堂,开怀畅谈。对医院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行回顾和探讨。现将部分代表的精彩发言摘录如下。

朱向明(现任院长):

今天机会难得,我就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一谈医院这些年的变化。我是1985年正式来医院工作的,当时是超声科的医生。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业务量很少,门诊量一年40万人都不到。到2009年,医院的整体资产是6个亿,员工700多人,年门诊量是90余万人。再看看现在,员工已经有2700多人,今年又招了250人。去年的门诊量达到210万人,住院人次在今年突破10万人。这些变化都是翻倍的。

以前,我们后勤保障都是医院自己负责,现在也外包出去了。这样分工更加细化,医生护士也能更加专心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钻研好自己的专业。服务水平上去了,人力成本下来了。

再说说医改这10年,芜湖整体的医疗资源得到了优化和丰富,平均水平在全省也排前列。无论医疗机构的数量、层次,包括三甲医院的数量都是如此。而且,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很齐全。再从布局来看,以前医院集中在镜湖区,现在市一院新院区在城东,市中医医院新院区在城南,加上我们正在建的三山分院,医疗资源分散周边,方便了更多的市民。

何国华(原副院长):

从1992年到2009年,这17年的时间,我在医院担任副院长。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医院大楼的几次变迁,规模不断扩大。上世纪80、90年代,医院床位增至800余张,拥有2700多平方米的门诊部和8000多平方米的住院部。1989年,医院新建成的外科楼竣工,外科全部搬了进去,缓解了长期以来“住院难、手术难”问题。

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门诊楼又不够用了,我们一直向上面申请,最后获得了省市的支持。2001年5月,新门诊楼动工,2003年开诊,建筑面积17800平方米,楼高10层,日门诊量3000余人次。而且,这个新楼各区域分布相对独立,功能联系密切。

2007年,新住院大楼主体工程开工,并改造多处老病房楼。2010年,启用新住院大楼,集急诊、住院部、手术室、ICU、影像中心等为一体,总面积96000平方米,主楼地上23层,床位2000余张,极大改善了患者的住院条件。

何承斌(离休干部、原口腔科专家):

我就从技术,特别是外科手术这方面来谈一谈吧。很早以前,外科只基本开展腹部手术,胸部手术都没有的,因为做不了,不管是设备还是技术支持都不够。

随着医疗的发展,现在已经有很多外科科室了,包括血管外科、胸心外科、小儿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脊柱外科、甲乳外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等,各种常规手术都可以开展。

不仅每年的手术量稳步增长,各科手术难度也越来越复杂。比如,胸腔镜下瓣膜置换、成形等手术;颈动脉体瘤的手术治疗;各式颅底手术;肝脏肿瘤的综合治疗等等,很多还开创了全省首例。

40年来,博士硕士云集于此,人员在增加,医院硬件在不断发展,逐步在皖南片形成教科研中心。1955年,口腔科正式成立,发展到现在可以开展多种治疗,在全省领先。

汪兴洪(血液内科主任医师):

我还记得血液科成立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种下了食堂边的杉树。40年来,当初手指粗的小树苗,已经长成抱不过来的大树。

血液内科现有床位70余张,还建立了全省第一个专业硕士点。自2012年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等疾病,率先在皖江地区开展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技术。

2014年7月,取得国家卫计委“造血干细胞移植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医院”资质。后来开发的儿童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单倍体移植”医疗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并在皖江地区率先开展“微移植”治疗。

周玉森(原党办主任、宣传科科长):

各位专家都提到了数据上的对比,我就来说说发展理念吧。随着改革发展,“绿色医院”“人文关爱”等理念不断提出,科室内涵得到扩展,医院底蕴得到提升,反过来又促进了职工文化和素质的提高。

特别是院歌的创建,最早是请外面的专业音乐人士进行的,但改了几遍大家仍然不满意,觉得精髓没有体现出来。后来,我们职工自己创作院歌,结合我们的所见所感,既要高度浓缩医院的历史文化,又要能长久传唱,拥有经久不衰的魅力。我们做到了,这首歌现在非常深入人心。

毛丽英(后勤管理科主任):

我1982年进入医院,最早是在心内科做护士,后来又陆续到过几个科室。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医院只有200个护士不到,学历也大都是中专。但到了2017年,90%的护士都是大专,人才质量显著提升。

我们的病区,也从原来的9个扩大到40余个。门、急诊无缝衔接,真正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急诊内科1994年只有22张床位,到2010年搬入新的急诊楼,增加到48张,但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后期还会增加。

这些年来,医院做了很多服务提升、人性化体验的工作,比如电话、网络等多渠道提前预约挂号;支付宝、微信等多样支付手段,都是为了方便就诊患者,表达一种关爱。

苗连宝(退休二党支部书记):

我出生在弋矶山,成长在长江路。我们这个老住院楼是美国人盖的,我记得以前还有一个大马蜂窝。但是,医院门口的路是改革开放后修的,路通了,人心也就通了。在芜湖城市的一角,医院体现的是生机和守护。

现在,科室划分都特别精细,无论标准化还是规范化都在向前走,向国际一流水平看齐。特别是我们正在建的三山园区和新急诊大楼,未来无论医院,还是芜湖,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王丽霞(影像中心护士长):

今天参加座谈会,感到很荣幸,我就结合本中心的工作说一说。1990年,我们医院进了第一台CT机,1999年进了第一台核磁共振机。2007年,医院成立了影像中心,把CT、核磁共振等设备都摆了进去,真正实现了人财物的完全整合,这在全省都属首家。而且,我们创新采用了条码登记的服务,大大节约了病人的等候时间。去年,整个中心年接诊量达到27万多人。

图为皖医弋矶山医院的代表正在发言。

记者 程茜 整理 许诚 摄

新闻推荐

体检项目指标不合格别慌 专家:重在“预警” 无需过分解读

很多人都有定期体检的良好习惯,但是也有体检医生反映,一些人在体检中过分紧张,甚至在拿到体检报告后因为某项异常指标怀疑自...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