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人的乐器

大江晚报 2018-07-07 02:24 大字

我是一名业余音乐爱好者,会演奏几种乐器。但是直到1978年,时年37岁的我,手上仍无一件自己的乐器。

其实,我也曾经拥有过乐器。我老家在苏北的一个小镇上,距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祖籍泰州,仅几十华里。京剧在当地民间文化中,占据着绝对的地位,喜欢的人相当多,我父亲就是其中一个。1949年春我上小学时,家乡刚解放不久。父亲特别高兴,从家中本来不多的钱里拿出人民帀〔旧帀〕1.7万元,托人到江南的苏州,给我买回一把很不错的京胡,手把手地教我拉。我很快学会,练习京剧曲牌和一些唱腔伴奏,一度拉得有模有样。谁知好景不长,拉了一两年,京胡的蛇皮被虫子蛀了一个小孔,从此拉出的声音便不像个声音,不能用了!我心疼得要死,几度尝试用蛇皮自己做京胡。可是,做是做了,也能拉,但怎能拿上台面?这时,我从少年报上得知,有种乐器叫小提琴,四根弦,比京胡多两根,心想一定更好玩。于是,写信请求当兵的二姐想办法帮我买一把,甚至连《怎样拉小提琴?》的书我也提前买了。结果,二姐只买了一把口琴寄给我!小提琴梦虽然落空,可口琴也是乐器哦!将就着学吧!先学吹单音,再吹复音,嘴唇磨破也不顾。教音乐的老师帮我处理好嘴上的伤,就要我吹《第一套广播体操》的曲子,让全校同学跟着做课间操。那时候还谈不上什么广播器材。学校六个年级六个班,人不多,又在院内比较拢音,一把口琴也能马马虎虎听得见。

后来初中、高中、军校、单位虽然一直跟乐队打交道,但所用乐器都是公家的,自己没有乐器。在东北时也曾上街买过一把京胡,尽管琴上也标明苏州出品,但与后来在苏州所买的那把琴实在没法比,音质音色都不行,拉在手上了无情趣,后来便不知所踪。

1976年我从东北调到芜湖一单位工作。厂里创办了职工子弟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全有。七十年代末,儿子在小学部上学。学校组织了小提琴、绘画等兴趣小组,他妈妈不顾当时家中经济拮据,心一横便掏出几十元〔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给儿子买了一把小提琴,参加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她忘不了自己也曾做过小提琴梦。那是六十年代初在苏州上大学,一天听说街上有5元一把的处理小提琴卖,便带着省下的零花钱急匆匆赶去。谁知,人家早卖完了!我们两人都未能实现的小提琴梦,如今说什么也要让儿子圆上!

儿子长大后,把曾经有过两次京胡的事一直记在心中,1997年军校毕业授衔,发第一个月工资,便拿出400元,托人到苏州民族乐器厂,买回一把京胡送给了我!巧的是,这把京胡几年后蛇皮也出了问题,开裂了!又送原厂花80元重新蒙了蛇皮。以后便一直用到现在,近年还用它演奏了京剧音乐《虞美人》,制作成视频发到网上。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女儿和儿子各自成了家,后来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两家都很注重培养下一代的兴趣爱好,女儿给外孙买了一支双簧管,参加学校管乐团排练演出;儿子也花数百元买了一台电子琴,让孙女学着弹。我和老伴退休后,家中渐渐有了点闲钱,便拿出三四万元,给两家各买了一架钢琴,让外孙和孙女都学习钢琴。我自己目前有京胡等七八件中西乐器,除京胡有时拉一拉外,其他乐器特别是吹奏类的已玩不动了。

现在我玩起了“另类”乐器——电脑音乐,而且越玩越深,越玩电脑配置越高(已换过三台)。这多亏近年来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普及,我才得以比较任性地玩电脑,调用着古今中外、吹拉弹打等各种乐器音色,来制作自己创作和配器的乐曲。目前经常用的乐器音色,少说也有几十种,真是应有尽有!不少乐器一用就不止一件,木管、铜管常用两或三支;而小提琴,往往要用14把或28把(小提琴群)。

如此看来,我家三代人,这几十年来所玩的乐器,其购买价格确确实实地越来越贵,科技含量真真切切地越来越高,品种数量也越来越多。这些,皆缘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着的积极而深刻的变化所带来的进步。

周宝莲

新闻推荐

芜湖市镜湖区政协召开九届七次常委会议

6月27日上午,芜湖市镜湖区政协召开九届七次常委会议,区政协主席万晓晖,副主席陈国强、谭闽月、严兆清、樊道清、江琳,秘书长...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