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博物馆藏晋代巨型板研值得关注
本报讯(记者 王俊虎)砚台起源于原始研磨器,目前,最早的砚台,是著名的陕西临潼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姜寨石研”,距今已有6千多年的历史。魏晋古砚“告别研石,由研成砚”,是古砚发展的分水岭。记者业余专门从事古砚收藏研究,近日从芜湖博物馆发现,该馆收藏的六朝时期一方形石块,为芜湖市后家山东晋永和4年墓出土。据记者了解,这是目前全国有据可查晋代板研面积最大的一方,颇为珍贵。 据芜湖市博物馆陈主任介绍,此研出土于1990年12月,是考古人员发掘清理鸠江区后家山的晋代砖墓所得。同时出土的器物有鸡首壶、四系罐、滑石器、瓷盏和墓砖等,其中3块纪年墓砖,铭文为“永和四年”。永和(345年—356年)是东晋皇帝晋穆帝司马聃的第一个年号,共计12年,“永和四年”为公元348年。众所周知,5年后,在绍兴兰亭,王羲之创作了著名的《兰亭集序》。记者认为,这些纪年墓砖的出土,为此研命名“永和4年板研”提供了历史依据。 “板砚”是特指汉晋时期用长方形石质薄片制成的研墨工具,其特点是:石片无堂无池,平薄长方,磨制规整,通常置嵌于木质漆盒内使用。长方形板砚是汉晋石砚的主要砚式,占比80% 以上。而宽方形板研是板研的特殊形式,通常宽长比例超过0.6以上,十分稀少。记者查阅了大量的考古报告,全国先后出土的汉晋板研有数百方之多,但见于著录的宽方形板研只有7方。 此方板研为青灰色细泥沉积岩,石质细腻,纯净无筋,硬度适中,磨制规整,出土时两角残损,图中研石为博物馆人员后配。此研长达25.5厘米,宽达23.5厘米,厚约0.6厘米,宽长比例为0.921。其面积比过去最大的山东西晋刘宝墓出土的板研(长26厘米,宽20厘米)520平方厘米,还大出65.5平方厘米,为当之无愧的“板研之王”。如此超大板研,制作难度极大,从研面沾有墨锈、研面无玻璃感反光和研体超薄、不宜独立使用来看,当初应为直接使用墨锭磨墨的实用器,并放置在精美的漆盒上使用,规格极高。 古人“侍死如奉生”,随葬品优劣是其身份等级的重要标志。全国考古报告显示,出土此类板研的墓主人除了西晋帝陵,都是王侯贵族。此方板研之王,为王羲之同时代文物,绝非普通文人拥有,它为研究东晋时期芜湖历史和汉晋板研的传承与工艺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图为芜湖博物馆收藏的宽方形板研。
新闻推荐
4月2日下午,市政协九三学社界别组召开会议,学习传达市政协“创当建”活动动员大会精神。会议由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副主委宗辉主持,界别组政协委员全体参加会议。会议传达了市政协《关于开展“...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