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公益阅读的爱心之路
4月22日,位于弋江区滨江社区的“芜湖故事妈妈团公益书屋”正式开放。千余册图书摆放整齐,供孩子们借阅。这是“芜湖故事妈妈团”的第一家实体书屋,从2004年漪然的公益小书房到2018年周维维的“芜湖故事妈妈团公益书屋”,儿童公益读书14年来爱心传递、书香绵延。 从小书房到公益书屋 “小书房”是芜湖“张海迪”漪然建立的儿童文学公益阅读网站。漪然四岁时因意外高位截瘫,躺在床上自学中文、英文,并创作出版多部儿童绘本。自身经历令漪然深深感受到阅读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2004年漪然创建了国内首个公益性儿童阅读网站“小书房”。近十年发展,“小书房”从简单的个人主页成长为拥有数百万经典儿童图书、上万会员的儿童公益阅读网站,线下阅读推广站遍布21个城市、志愿者近千人。 三山区检察院干警周维维就是当年“小书房”的志愿者之一。作为曾经的语文老师,周维维从2011年开始逐步了解“小书房”,2012年参与“小书房”线下读书会,2014年成为“小书房”的志愿者,并开通“芜湖思远妈妈博客”,分享儿童阅读。网络的虚拟性毕竟不适应亲子阅读需要,2016年,周维维和致力于亲子阅读推广的妈妈们组建“芜湖故事妈妈团”,其成员有高校教师,也有企业职工,几乎全是孩子妈妈,“妈妈团”每周末举办一次主题读书会,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受众近两千人。“芜湖故事妈妈团”又一次感觉到,建实体公益书屋、常态化助力儿童阅读成为必然。于是,在滨江社区弘德社会服务中心的支持下,第二十二个世界读书日前夕,“芜湖故事妈妈团”的第一家实体公益书屋成立。 芜湖儿童公益阅读实现了从网络虚拟书房到不定期读书会再到常态化书屋的三级跳。 从女儿的发起到父亲的捐书 现在,参与“芜湖故事妈妈团”的志愿者已达60多人,公益书屋的藏书千余册,并在逐步添加中。这千余本儿童读本,有的来自书店捐赠,有的是与出版社历年来的合作用书,更多的是社会爱心人士捐赠。 4月18日,芜湖的陈先生一次性送来36本儿童文学作品,其中大多数是陈先生的女儿陈静抒创作翻译的作品。陈静抒一直关注芜湖儿童公益阅读,得知周维维筹办实体书屋,家里样书不全,委托陈先生从网上购买已经出版的儿童类作品送到书屋。 这一次代远在大洋彼岸的女儿捐书,不仅是一次爱心之举,也将一段持续十多年的儿童公益读书故事连接起来。原来,陈静抒是漪然“小书房”的原始成员之一,当年还在大学就读的她在网络上发现了家乡人创建的“小书房”,开始和漪然一起为发展“小书房”联系出版社、招募作者,协助漪然在上海尝试创建实体书屋。十多年过去了,陈静抒已经成为儿童教育专家、业界闻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小书房”也实现了漪然曾设想的从虚拟到实体的转身。 说起来,周维维和陈静抒曾同在“小书房”的QQ群里,多年前就并肩同行在儿童阅读的公益之路上。爱心在这里的又一次碰撞,让周维维热泪盈眶。 爱心接力,与一本书的距离 4月22日,公益书屋开放,二十多个孩子在这里借阅儿童读本,九位大学生志愿者协助整理录入。在“芜湖故事妈妈团”的设想中,这个公益书屋是为0-12岁的孩子服务,由于物力、财力和人员的缺乏,眼下藏书质量和种类还远远不能满足青少年的阅读诉求。周维维说,公益事业,离不开集体力量,需要的是长期支持。 对于周维维而言,她希望通过阅读,为孩子们的成长点一盏灯;如今,她还希望借助书屋吸引孩子们参与管理和服务。公益书屋每周日开放,会提前招募三名小志愿者,三名小志愿者为学龄前小朋友领读,或者朗读录入喜马拉雅听书“芜声共读”里,作为有声读物服务听众。这样做一方面是为缺乏自主阅读能力的小读者服务,另一方面是为培养孩子们的公益意识,培养未来公益人,将公益事业接力下去。 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儿童公益阅读从漪然当年的网络“小书房”,到2016年“芜湖妈妈故事团”的第一场读书会,到今天的公益书屋,薪火相传,以一本书的距离,爱心在接力。 □ 本报记者唐玉霞/文 陈洁/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二楼投诉三楼要在自家阳台顶上盖违建,三楼却反映说,二楼的阳台顶本身就是违建,这样听上去让人一头雾水的事就发生在镜湖区香榭大院小区。23日,家住镜湖区香榭大院小区的刘女士向本报新闻热线38...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