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半生往事》留住乡愁

大江晚报 2018-04-22 01:23 大字

大凡人一到老年,就爱回忆,爱在如烟往事中,打捞出个人、家族的发端与变迁,找出时间都去哪儿了的答案。

83岁的滕生庚,也不例外,已定居芜湖四十余年的他从2013年开始,着手以自传体的“我”的个人成长经历为主线,以时间为序,串起家、国在几十年中的变迁,付诸四年多时间以一本十几万字的回忆录《半生往事》呈现给读者和家族中的后人。促成他耄耋之年壮心不已的背后,是沉积已久的对于血脉与根的强烈溯源情怀,和个人对待家国的拳拳赤诚之心。

暮年着手 一场家史记录计划

滕生庚在自序中袒露:“2013年暑假,我在北京儿子处小住40天,祖孙三代同看70集清史,边看边聊。儿子提出一个希望,就是由我把滕姓家史也编出来,留给后人,承前启后。”这个又时尚又传统的想法,是促成滕生庚回应后人,提笔记住乡愁、追溯家史的原动力。于是,一场为家族编史修志的文字计划开始在滕生庚心中孕育。

这位从军工单位退休的老人说自己几乎一辈子都在做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从部队文化教员做起,从事秘书工作三十年,直至退休后的二十年也没有离开过方格,1996年退休,又被返聘五六年,修厂史、编年鉴。“爬格子的能力还在、脑子还算灵活,可临到动手写一部家史,还是有点忐忑!”

怎么写、写什么?第一步,从回忆开始。带着浓重淮扬口音的老人,就从在故乡江苏苏北小纪镇的家着手,开始“把能记起的往事统统写下来,不分年月,想起多少立想立记,细节末枝慢慢浮现出来,再往里添加,这个过程,是资料收集整理吧。一口气写了两个月,大约60多篇吧,我上午吃完早饭就开始写,写三小时,下午两个小时,平均一天一千六百字。期间还学会了用平板电脑写作。”

“接下来拉纲目,正在兴头上,单位突然来了任务,打乱了原来的计划。等忙完再回归到家史写作中来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于是为了续上之前的思路,白天动手、晚上动心。躺在床上睡不着、回味前面写得怎么样,构思后面如何写……这样写写改改,在第一稿基础上不断补充,书中的家亲、发小、军中战友、同事一一浮现。”就这样一字一字向右爬行,一行一行向下延伸,前后四个月,写成了十一章六十六节(第二稿),十万余字。”滕生庚对记者说。

四年跋涉

得一部《半生往事》启后人

草本雏形出来,“原定是以家为主题,写个回忆录,叫《我的父母我的家》,写着写着家的内容变少了,我个人的成长学习经历占据了越来越多篇幅,慢慢偏离了原意,变成了父母在我前半生中的担当、走上社会后历经的社会变革,这些组成了我个人成长的粗线条的经络史。所以我将题目改成了《半生往事》。”爱人林玳瓈、一双儿女、弟妹们成了草本的第一读者,对于初稿及定位给予了大量的意见和支持。

对于一个少小离家,历经了社会动荡、到投考扬州师范,当小学教员,再到弃笔投戎,为祖国的飞机航空修理事业奉献终身,滕生庚的个人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变革、发展紧密联系。在经历三年九稿的草本中,滕生庚以温和的文字,似闲谈般地回望,以每个真实历史片段作为底色,衬托出个人的生命足迹以及隐隐的时代洪流。沉浸在如此宏大创作中的老人,在一次次不断地修订完善草稿中,极力展现出中年之前的那段人生因坎坷、奋斗所散发出的丰满。期间,他携草稿请教史志方面的专家和专业编辑,得到了他们的中肯帮助,从专业的视角给出了建议。滕生庚如徒步在漫漫文字征程中的行者,四年跋涉,经十一稿的修订、完善,最终定稿十二章七十四目,十四万字,交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8年春节前夕,这本《半生往事》终于付梓,相携相伴五十多年的滕生庚夫妇,携书回到他们的老家江苏苏北小纪镇,面对出生地和族人,终于完成了他们的使命。截至发稿前,滕生庚老人从女儿的朋友处得知,这本书已在当当网、京东网、淘宝网上线销售。这个消息对老人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和激励。记者 王惠 文/摄

新闻推荐

小小“理财师”

昨日,芜湖全媒体小记者理财课堂在芜湖小贝壳文化中心正式开课啦!在首节课上,专业的理财经理给小记者讲授了浅显易懂的理财知识。芜湖日报报业集团还与招商银行共同推出了独一无二的“小记者”定制借...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