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励志传承 匠心筑梦 ——芜湖堆漆画

大江晚报 2017-09-12 01:01 大字

匠心筑梦

——芜湖堆漆画

芜湖市博物馆三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展示了两幅精美的堆漆画。堆漆画是用油漆堆砌起来的浮雕画,工艺操作规程有抹灰、划稿、堆灰、磨光、修整、上漆、涂彩七道工序。芜湖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各类艺术精品层出不穷,与“芜湖三刀”并称于世的“芜湖三画”(铁画、堆漆画、通草画)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芜湖堆漆画艺术因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由于色彩艳丽,立体感强,经久不脱落、不变色而被誉为继铁画之后的芜湖第二画。它曾在我国漆画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流传下许多珍贵作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险些失传。

芜湖堆漆画与漆画艺术的深厚艺术历史是分不开的,它是漆画的一个分支,也是漆画艺术发展的延伸。关于堆漆画的由来,1995年版的《芜湖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堆漆画起先于庵堂寺庙里的楹联匾额、商店招牌和神龛上的花纹图案,油绘彩色,用国漆堆漆而成。”堆漆画的产生始推至上世纪50年代,由民间老艺人吴思才创制。1956年7月,在党的“挖掘民间工艺”政策的感召下,原市油漆社著名漆匠吴思才借鉴并汲取国画的表现手法,受储炎庆挖掘铁画工艺的启发,经过无数次试制,终于创制出具有本土特色、独树一帜的堆漆画。

吴思才,安徽巢县人,1917年生,13岁时便背井离乡,来到芜湖一家油漆铺学艺,吴思才刻苦钻研,几年时间内,不但学得一手高超的油漆技艺且学会了一些国画及书法技法,能书善画又勤于创新,业余常用棉絮团蘸墨为人撰写对联,一时成为芜湖著名善漆会画的民间艺人,常被人请去漆制楹联和匾额,深受众人赏识。那个年代的油漆业,除油漆家具外,还有一些商家请名人题写的店名招牌,寺庙请画师绘制的殿宇廊柱的图饰,皆由漆工制成金字半浮雕状及镂雕油漆而成,这就为吴思才创制堆漆画提供了条件。

据黄山书社出版的《芜湖古城》一书记载,堆漆画有一套严格的工艺操作规程,先要在精制过的木板画幅上刮灰,刮好灰后复制画稿,再按照画稿堆上油灰,然后用砂纸、刮刀进行磨光和修整,最后打上白漆底子,等到晾干后再涂上油漆颜料,前后经过抹灰、画稿、堆灰、磨光、修整、上漆、涂彩等七道工序,最后装框,一幅堆漆画才算完成,这即是早期芜湖堆漆画的制作过程。堆漆画内含泥塑之技,外呈浮雕之形,兼蓄西洋油画的特点而深受省内外欢迎。不过,在社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其生产工艺复杂,又没能很好地走向市场,而逐渐被其他画种所取代,甚至曾经一度被认为已经消亡和失传。虽然芜湖堆漆画的创制时间较短,不足百年,历史上却曾名噪一时,声誉远播。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随着“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种精神也成为现代社会主流精神之一。“工匠精神”,就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芜湖堆漆画的发展史正体现了芜湖匠人从容独立、踏实务实;摒弃浮躁、宁静致远;精致精细,执着专一的“工匠精神”。   

芜湖市博物馆  涂振华

新闻推荐

创新拓展“蓝海”引领城市未来

芜湖是个具有创新基因的城市。从茅草棚中诞生的奇瑞汽车、从“零”起步的埃夫特机器人、从黄土地上飞向蓝天的钻石飞机……创新创造的活力在这里竞相涌流,造就许许多多“无中生有”的产业传奇故事...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