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江村大墓确定为汉文帝霸陵

江淮晨报 2021-12-15 05:44 大字

记者14日从陕西省文物部门了解到,考古工作者在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江村发现了一座大型汉墓,经过持续勘探及对大墓周边部分外藏坑的抢救发掘,基本确认这座大墓为汉文帝陵墓。

江村大墓位于西安市东郊

江村大墓位于西安市东郊白鹿原西端。本次考古工作自2017年持续至今,勘探发现了江村大墓的“石围界”、围合江村大墓与窦皇后陵的外陵园墙,以及建筑遗址、陶窑等,发掘了江村北陶窑遗址、江村大墓外藏坑、南陵外藏坑、栗家村汉墓等,出土各类陶俑1000多件,金、银、铜、铁、陶质文物3000余件,取得了丰硕成果。

文献记载,汉文帝霸陵在“凤凰嘴”,考古人员采用考古勘探、地质探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多次对其进行了大范围的细致探查,除“凤凰嘴”下的10余通明、清碑石外,并未发现陵墓类遗迹。随即,考古人员对北距“凤凰嘴”约2000多米的窦皇后陵进行了考古勘探。窦皇后陵现存“覆斗状”封土,高23米,墓葬形制为“亞”字形,其中东墓道最长,勘探长度77米。因墓室上压封土,勘探困难,情况不详。窦皇后陵封土外围分布有10多座外藏坑,平面呈长条形,长短不一。

根据既往考古工作成果,考古人员重点复核勘探了江村大墓及外围区域。江村大墓东距窦皇后陵约800米,墓葬形制为“亞”字形,地表无封土,墓室边长73米、深30余米,东墓道最长,约135米。墓室四周向心式分布外藏坑百余座,平面为长条形,规模各有差异。其西南角发现的38座外藏坑规模较小,长2米至3米。江村大墓外围有卵石铺砌的陵园设施(暂名“石围界”),边长约390多米,宽1.5米,石围界外侧四面正中有门址。在江村大墓、窦皇后陵外围还通过勘探、试掘发现了夯墙遗址,东西残长1200余米,南北宽863米,墙宽约3.5米,应为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的外陵园墙址。

在外陵园墙以内,江村大墓东、西两侧发现两组外藏坑,东侧共有14排22座,西侧仅有1座;其北侧探出建筑遗址1处;窦皇后陵周边也有3处建筑遗址。

勘探成果表明,江村大墓西、北3000米至4000米的区域内分布有数十座“甲”字形大型汉墓,目前发现3组20多座。这些墓葬通长36米至64米,应为霸陵陪葬墓。

江村大墓与汉高祖长陵等西汉帝陵形制要素相近

2017年至2018年,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考古人员对位于江村大墓西北1600米处的一组陶窑遗址进行了发掘。这批陶窑共有17座,可分为6组,一般2座至5座共用一个操作间。根据其位置及出土遗物多为汉初的情况来看,这批陶窑应当是为霸陵营建烧制建筑材料的作坊遗址。

2017年开始,考古人员对江村大墓东北、西南区域的8座外藏坑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位于西南角的两座小型外藏坑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形制,长3.5米,宽2米,深7.5米至9米,坑内清理出马骨一具,另有塑衣陶俑、陶盆、陶罐等各1件。其余外藏坑均为带斜坡道的竖穴土圹。值得一提的是外藏坑中还清理出“中司空印”“中司空丞”“山官”“仓印”“厩廥”等明器官印多枚。

专家介绍,根据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成果来看,江村大墓及其周边的遗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陵区,与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等西汉帝陵形制要素相近,平面布局相似,整体规模相当,并有显而易见的发展演变轨迹。结合文献记载,认为江村大墓应为汉文帝霸陵。

2018年至2019年,为配合基本建设发掘了江村大墓西南约3900米处的23座汉墓,其中4座“甲”字形大墓,均为竖穴木椁结构,最大者全长54米,墓室东西长20米,宽18米,深16米。

据介绍,薄太后南陵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鲍旗寨村西北,北距江村大墓约2000米。经勘探发现,南陵墓室向东偏离封土,封土高25米,墓葬形制亦为“亞”字形,东墓道最长。封土周围有20座外藏坑,最长者56米、最短的仅9.4米。

南陵发掘了封土西侧的3座外藏坑,均为西端带有斜坡道的长条形竖穴形制,长度在21米至42米。坑壁两侧有“之”字形台阶,底部有木椁遗迹。其中K1清理出土塑衣彩绘陶俑160多件,金、银、铜制车马器200余件,陶罐、铁釜、铜环等文物百余件。另外,还出土“长信厩印”“长信厩丞”等铜印、封泥多枚。K2仅发掘东半部分20米,清理出土原大木车遗迹3处,原大铜制车马器上百件。从木车遗迹和车马器摆放的情况来看,推测至少放置3辆至4辆木车。K3因遭严重盗掘,仅出土10多件塑衣彩绘陶俑及数十件车马器小件。南陵西北小型外藏坑发掘39座,目前发掘工作正在进行,部分坑已露出底部陶棺,内有动物遗骸一具,初步鉴定其种类有金丝猴、丹顶鹤、乌龟等。

否定了“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识

专家表示,本次考古工作否定了“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识,确定了汉文帝霸陵的准确位置,解决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包括汉文帝霸陵在内的西汉帝陵规模、形制、布局及内涵的基本掌握,为西汉帝陵制度形成与发展演变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考古资料,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霸陵的双重陵园、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布局等,均为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表明了皇帝独尊、中央集权的西汉帝国政治理念的初步确立;霸陵平面格局上承长陵、安陵的“无为而治”,下启阳陵、茂陵,平陵及杜陵的“独尊儒术”,是西汉帝陵制度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折射出西汉帝国国家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

霸陵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印章、封泥及其它带字文物等,证实了“陵墓若都邑”、帝陵“模仿现实中的西汉帝国”的建设理念。南陵外藏坑出土的众多带有草原风格的金银器是先秦两汉时期农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直接证据,见证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专家解读

为何史料记载

霸陵在凤凰嘴?

江村大墓以北两公里有个叫凤凰嘴的地方,自元代以来那里被认为是霸陵的所在地。如今霸陵另有他处,那凤凰嘴又会是什么地方?历史上的谬误究竟从何而来呢?

史料记载,公元前157年6月,汉文帝刘恒在长安城未央宫病逝,群臣遵其遗诏,将文帝葬于霸陵,不起封土。此后,不少史书中都有对于霸陵的记载,但是具体位置并不明确。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永赢介绍道:“郦道元写《水经注》的时候,人家当时曾经明确讲汉文帝陵在白鹿原上。然后没有提具体的地址。白鹿原这个地望太大了,整个范围从蓝田一直到浐河边上,30多公里。”

直到元代,学者骆天骧在其编撰的《类编长安志》中记述,“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是考古专家目前能查到关于霸陵具体位置最早的记录。

这里就是位于西安白鹿原的凤凰嘴,金字塔的外形与其他帝王陵墓的封土十分相似。在山下的樱桃园里,矗立着数座明清以来所立的石碑。20世纪上半叶,多名中外学者先后到凤凰嘴考察,都认定凤凰嘴就是霸陵。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数次考古调查,也得出同样结论。但是如今的考古发现却证实:江村大墓才是真正的霸陵,那么,凤凰嘴就成了一个谜团。

考古学家焦南峰表示:“如果说江村大墓是灞陵,那凤凰嘴是什么?因为凤凰嘴前面立的碑子,文献上记载,那就证明那个地方可能也有陵墓,如果那个地方有个陵墓的话,和上面(江村大墓)的关系就不好说了。”

其实在2011年,在国家文物局大遗址考古工作中,陕西省西安市的考古专家就对凤凰嘴展开了调查勘探。然而,经过一个多月的勘探,工作人员在凤凰嘴没有发现人工开凿过的痕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朱晨露称:“比方说我们所见汉陵的这种填土中的五花土,还有相关的夯土,或者说哪怕有建筑材料,都没有发现。”

紧接着,工作人员又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勘探,仍然一无所获。考古专家随后又请来了陕西的一家地矿企业,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对凤凰嘴进行勘测。然而,所有的勘测结果都显示,这个千百年来被认为是帝王陵墓的地方,竟然没有发现任何古墓的痕迹。

既然没有发现古墓,那么“凤凰嘴”为何会在历史上被认定为汉文帝霸陵呢?

朱晨露说:“我们之前也从文献里面找出一些相关的线索,因为我们知道《类编长安志》这本书,实际上是元代的骆天骧编撰的。既然类编,我们找更早的文献看怎么说。我们发现在北宋的时候去写《长安志》,写的是文帝灞陵葬在白鹿原上,北宋人编撰的《长安志》图里面没有提到凤凰嘴三个字。”

也就是说,根据目前的研究,“凤凰嘴”是霸陵这一观点最早应该是由元代学者骆天骧提出。至于作者当时为何持有此观点,今天我们已无法考证,不过专家推测,后世的学者很可能是受到史书中关于霸陵“因山为藏、不复起坟”记述的影响,从而将霸陵与唐代帝陵的外观相比较,作出凤凰嘴是霸陵的结论。

马永赢称:“因为唐代的所谓的‘因山为陵’,像昭陵、乾陵都是找一个非常俊秀的小山峰,他们可能是想象着是汉代汉文帝的‘因山为陵’,可能跟唐代差不多。所以他在(白鹿原)附近必须要找一个俊秀的小山峰,刚好凤凰嘴这一块,如果从灞河位置往上看的话,确实也是气势俊秀,看着很像那么回事。”

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中新社、央视

新闻推荐

陕西省发现汉文帝陵墓

江村大墓1号发掘点远景。出土的铜滴漏。本报讯(实习记者李旭东)12月14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考古工作者在位于西安市东郊灞...

南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陵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