谬传七百年 原来没坟头 霸陵在此 汝等找得辛苦了

华商报 2021-12-15 02:24 大字

真正的汉文帝霸陵找到了

元代以来文献记载

汉文帝霸陵在白鹿原凤凰嘴下

明清时期还曾举行多次祭祀

乾隆年间陕西巡抚还题铭石碑

上书『汉文帝霸陵』

此次『真』霸陵横空出世

纠正了一个流传七百年的

关于西汉帝陵的『谬误』

霸陵:隐藏了这么多年,还是被发现了!

阳陵:你为了奶不入长陵,薄葬白鹿原,有心了!

茂陵:爷,我们尽力了,都是盗墓贼惹的祸!

秦始皇陵: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昭陵:同样是一代明君,陵墓差距咋这么大?

乾陵:你是无封土,我是无字碑,咱俩有的一聊!

霸陵:唉,一言难尽……

12月14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传出重大考古消息:确定西安白鹿原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而非史料记载的凤凰嘴下。

元代以来,史料记载文帝霸陵位于凤凰嘴下,这一错距今有700年。

排除凤凰嘴的依据是什么?又有何证据证实霸陵就是江村大墓?此次考古发现的意义在哪里?

汉文帝其人

汉文帝刘恒,西汉第三位皇帝(含西汉前少帝、后少帝刘弘为第五代皇帝)。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代王。汉高帝去世后,吕后临朝称制,汉惠帝英年早逝,诸吕掌握朝中大权。吕后去世后,大臣迎立代王刘恒继位,史称汉文帝。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厉行节俭朴素,废除肉刑,开启“文景之治”的发端。

汉文帝曾经亲自为母亲薄太后尝药,深具孝心,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窦皇后其人

孝文窦皇后,名窦姬。汉惠帝时,入宫伺候吕后,后被赐予当时的代王刘恒,随行代国,甘苦与共。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册立为皇后长子汉景帝刘启。汉景帝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建元元年(前141年)汉武帝即位后,尊其为太皇太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去世,与汉文帝合葬于霸陵。

薄太后其人

薄太后,名薄姬,是汉高祖刘邦的嫔妃、汉文帝刘恒的生母。刘恒即位,尊薄姬为太后,史称薄皇太后。

薄姬原是项羽部将魏豹的妻子,魏豹被韩信击败之后,薄姬被召入汉宫,生下刘恒。刘恒八岁时被封为代王。刘邦驾崩后,薄姬从其子到代就国。

吕后去世后,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皇帝,尊薄氏为皇太后。综合

为何排除“凤凰嘴”?

多次在此大范围探查

并未发现汉代陵墓遗存

江村大墓位于西安市东郊白鹿原西端,北距传统认为的凤凰嘴霸陵约2100米,东距窦皇后陵800米,为霸陵陵区范围内的重要墓葬遗存。

对霸陵,此前曾进行过多次考古工作,21世纪初,发现了江村大墓及其陪葬坑等,为确定霸陵的具体位置提供了重要线索。

最近的考古工作自2017年至今,勘探发现了江村大墓的“石围界”及霸陵的外陵园墙,以及建筑遗址、陶窑等,发掘了江村北陶窑遗址、江村大墓外藏坑、南陵外藏坑、栗家村汉墓等,出土各类陶俑1000多件,金、银、铜、铁、陶质文物3000余件,取得了丰硕成果。

文献记载,汉文帝霸陵在“凤凰嘴”,因此考古人员采用考古勘探、地质探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多次对其进行了大范围的细致探查,除“凤凰嘴”下的10余块明、清碑石外,并未发现汉代陵墓遗存。

随即考古人员对北距“凤凰嘴”约2000米的窦皇后陵进行了考古勘探。窦皇后陵现存“覆斗状”封土,高28米,墓葬形制为“亞”字形,其中东墓道最长,勘探长度77米,宽6—23米。因墓室上压封土,勘探困难,情况不详。窦皇后陵封土外围分布有10多座外藏坑,平面呈长条形,最长者54米,短者仅5.2米,宽度多在4米左右。勘探发现,窦皇后陵四面有夯墙遗址,中间位置为门址,西北角有一处夯土基址。

历史谬误从何而来?

文帝死后,不少史书中都有对于霸陵的记载,但是具体位置并不明确。《水经注》曾经明确记载,汉文帝陵在白鹿原上,但没有提具体的地址。

直到元代,学者骆天骧在其编撰的《类编长安志》中记述:“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凤凰嘴金字塔的外形与其他帝王陵墓的封土十分相似。

直到2011年,在国家文物局大遗址考古工作中,陕西省西安市的考古专家就对凤凰嘴展开了调查勘探。然而,经过一个多月的勘探,工作人员在凤凰嘴没有发现人工开凿过的痕迹。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朱晨露说:“比方说我们所见汉陵的这种填土中的五花土,还有相关的夯土,或者说哪怕有建筑材料,都没有发现。”

紧接着,工作人员又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勘探,耗费了近半年的时间,仍然一无所获。

考古专家随后又请来了陕西的一家地矿企业,通过地磁雷达、高密度电阻法、测氡法等现代化的手段对凤凰嘴进行勘测。然而,所有的勘测结果都显示,这个千百年来被认为是帝王陵墓的地方,竟然没有发现任何古墓的痕迹。

如何确认江村大墓?

陵园墙址被发现和窦皇后陵在一起

根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此前的工作成果,考古人员重点复核勘探了江村大墓及外围区域。

江村大墓东距窦皇后陵约800米,墓葬形制为“亞”字形,地表无封土,墓室边长73米、深30余米,东墓道最长,约135米,南北宽约10—40米。墓室四周有115座外藏坑,平面形制多为长条形。其西南角发现的38座外藏坑规模较小。江村大墓外围有卵石铺砌的陵园设施(暂名“石围界”),边长约390多米,宽1.5米,石围界外侧四面正中有门址。在江村大墓、窦皇后陵外围还通过勘探、试掘发现了夯墙遗址,东西残长1200余米,南北宽863米,墙宽约3.5米,应为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的外陵园墙址。

附近发现多处外葬坑和陪葬墓

在外园墙以内,江村大墓东、西两侧发现两组外藏坑,东侧共有14排22座,西侧仅有1座;其北侧探出建筑遗址1处;窦皇后陵周边也有3处建筑遗址。另外,在江村大墓和窦皇后陵之间发现一座“甲”字形墓葬,通长54米,墓室边长19米,深13米。

除此之外,考古人员还在外陵园西、南两侧各探明小型外藏坑一组。在江村大墓西北约500—1000米区域(即江村周边),探出陶窑遗址40多处。

勘探成果表明,江村大墓西、北3000—4000米的区域内分布有数十座“甲”字形大型汉墓,目前发现3组20多座。这些墓葬长36—64米,墓室边长在11—20米之间,深11.5—17.3米。根据其位置与规模来看,这些墓葬应为霸陵陪葬墓。

和周边遗迹形成较为完整的陵区

根据以上成果来看,江村大墓及其周边的遗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陵区,与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等西汉帝陵形制要素相近,平面布局相似,整体规模相当,并有显而易见的发展演变轨迹。结合文献记载,考古人员认为江村大墓应为汉文帝霸陵。

发现建造霸陵时的陶窑遗址

考古发掘中发现了陶窑遗址、江村大墓外藏坑、陪葬墓。

2017—2018年,为配合基本建设工程,考古人员对位于江村大墓西北1600米处的一组陶窑遗址进行了发掘。这批陶窑共有17座,可分为6组,一般2—5座共用一个操作间。操作间南北长5—13米,宽4米左右。陶窑由火门、火膛、窑室、烟囱构成,通长5米左右,宽0.8—3.0米。遗址内清理出土大量汉代板瓦、筒瓦、瓦当,几何纹方砖,陶水管等建筑材料残件,以及陶罐、陶壶、陶缽、陶盆等。根据其位置及出土遗物多为汉初的情况来看,这批陶窑应当是为霸陵营建烧制建筑材料的作坊遗址。

外藏坑发现多枚明器官印

以及塑衣陶俑、着衣式陶俑

2017年开始,考古人员对江村大墓东北、西南区域的8座外藏坑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位于西南角的两座小型外藏坑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形制,长3.5米,宽2米,深7.5—9米,坑内清理出马骨一具,另有塑衣陶俑、陶盆、陶罐等各1件。其余外藏坑均为带斜坡道的竖穴土圹,坑内遗存主要有:着衣式陶俑(个别戴有刑具)、陶器、铁器、铜器,以及漆木器遗迹等。值得一提的是外藏坑中还清理出“中司空印”“中司空丞”“山官”“仓印”“厩廥”等明器官印多枚。

出土玉衣片、伎乐俑、陶编钟、编磬等

2018—2019年,为配合基本建设发掘了江村大墓西南约3900米处的23座汉墓,其中4座“甲”字形大墓,均为竖穴木椁结构,最大者全长54米,墓室东西长20米,宽18米,深16米。该墓虽被盗严重,但仍清理出土玉衣片2000多枚,以及伎乐俑、陶编钟、编磬等珍贵文物200余件。另外,其他墓葬还出土了带有“襄城家”铭文的铜鋗等文物。

还有这些发现

薄太后南陵发现原大木车 还有金丝猴、丹顶鹤骨骸

考古人员还对汉文帝刘恒生母薄太后的南陵进行了考古勘探,并发掘了南陵封土西侧的3座外藏坑,以及南陵西北小型外藏坑发掘39座。

薄太后南陵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鲍旗寨村西北,北距江村大墓约2000米。经勘探发现,南陵墓室向东偏离封土,墓葬形制亦为“亞”字形。封土周围有20座外藏坑。墓室东、北两侧有3处建筑遗址。在封土西北约200米处还探出380余座小型外藏坑。南陵外围也发现了石围界。

南陵发掘了封土西侧的3座外藏坑,其中1号坑清理出土塑衣彩绘陶俑160多件,金、银、铜制车马器200余件,陶罐、铁釜、铜环等文物百余件。另外,还出土“长信厩印”“长信厩丞”等铜印、封泥多枚。2号坑仅发掘东半部分20米,清理出土原大木车遗迹两处,原大铜制车马器上百件。从木车遗迹和车马器摆放的情况来看,推测至少放置3—4辆木车。

南陵西北小型外藏坑发掘39座,目前探方表土已全部揭取完毕,正在发掘坑内填土,个别埋藏较浅者已露出底部陶棺,内有动物骨架一具,初步鉴定其种类有金丝猴、丹顶鹤、乌龟等。

意义重大

解决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

据介绍,本次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否定了“凤凰嘴”为汉文帝霸陵的传统认识,确定了汉文帝霸陵的准确位置,解决了西汉十一陵的名位问题。包括汉文帝霸陵在内的西汉帝陵规模、形制、布局及内涵的基本掌握,为西汉帝陵制度形成与发展演变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考古资料,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制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霸陵的双重陵园、帝陵居中、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布局等,均为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表明了皇帝独尊、中央集权的西汉帝国政治理念的初步确立;霸陵平面格局上承长陵、安陵的“无为而治”,下启阳陵、茂陵、平陵及杜陵的“独尊儒术”,是西汉帝陵制度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折射出西汉帝国国家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

霸陵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印章、封泥及其他带字文物等,证实了“陵墓若都邑”、帝陵“模仿现实中的西汉帝国”的建设理念。众多带有草原风格的金银器是先秦两汉时期农牧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直接证据,见证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

如今已经确定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接下来该如何进行保护、展示和利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汉陵考古队队长马永嬴在汇报中介绍,接下来考古部门将及时提供汉文帝霸陵陵区,特别是江村大墓的最新考古资料及相关建议,协助规划编制单位、地方政府划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范围,以促使其尽快公布汉文帝霸陵、薄太后南陵的保护规划。同时将敦促地方文物行政管理机构,加强霸陵陵区的巡查与监管,使霸陵、南陵的文物遗址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背后故事

要从多年前盗墓案说起

江村大墓没有高大封土,在考古现场,根本看不出这里有一座大墓。它进入考古人员的视线,还要从多年前的一起盗墓案说起。

2002年,发生在美国的一次拍卖会,第一次把江村大墓推到了中国考古学家面前。6件从这里被盗出境的西汉黑陶俑出现在美国索斯比拍卖行的拍卖图录上,即将被拍卖。我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及时进行了交涉。

经过多方努力,这6件陶俑于2003年回到西安。随后,相关部门对这6件陶俑的来历展开了调查,最终确定是盗墓分子从江村古墓盗掘的。

2006年,考古人员对这里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结果让考古人员大吃一惊,这里竟然隐藏着一座有着四条墓道的亚字型大墓。那么,这座大墓的主人又是谁呢?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永赢说:“当时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不是陪葬霸陵的窦太主的墓葬。窦太主是窦皇后和汉文帝的女儿,地位比较高,史书明确记载说她陪葬霸陵了,当时怀疑是她的墓。”

进一步考古勘探发现,江村大墓东西墓道总长度达250米,从墓葬形制来讲属于顶级配置,超越了公主甚至诸侯王。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马永赢说:““亞”字形在古代社会实际上主要是帝王来用。墓葬边长70多米,东边墓道达100多米,除了皇帝墓之外,其他的包括诸侯王,也就是30米到50米、60米这么一个情况。”

虽然也有人猜测江村大墓有可能就是汉文帝霸陵,但自元代以来的相关记载和考证,普遍认为汉文帝霸陵在江村大墓以北两公里的凤凰嘴。没有确凿证据,谁也不敢说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霸陵。

考古学家焦南峰说:“我们考古有个规矩,你要有疑问,你要发表你的文章的时候,你就必须有一系列的证据。心里边想的这可能就是霸陵,实际上结论那个时候大家心里都清楚,但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来证实这点。”

在没有确认墓主人身份之前,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的这处墓葬一直被称之为“江村大墓”。考古队员通过精细发掘和缜密分析,最终判断出“江村大墓”就是汉文帝的霸陵。据央视

史上最节俭皇帝

陵墓没封土 尺寸也最小

《陕西帝王陵》的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双怀说,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没有封土,主要是出于防盗的考虑,其次也是为了彰显节俭的美德。

大臣的话让他更注重节俭

汉文帝刘恒最初希望把自己的陵墓修得很坚固。选好墓址他去看了,很伤感,担心将来他要死亡,害怕他的墓被盗。他说:“以北山石为椁,用紵絮斫陈漆其间,岂可动哉!”意思是用石头为椁,然后麻紵来加固,这样就安全了。廷尉张释之说:“使其中有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使其中亡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就是说,你如果在里面放了很多珠宝等好的东西,就是做得再好也会被人盗掘。如果不放重要的东西和金银珠宝,别人就不会盗掘。后来汉文帝就想通了,就提倡给他修坟墓的时候要节俭,不要改变地形,要“因山为陵”,不要起封土堆。这样一来可以节省劳力,另一方面向世人表示,地宫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就可以起到防盗的效果。

霸陵墓比其他汉陵要小一些

由于陵墓是事先修好的,所以汉文帝死了之后七天葬礼就办完了,当时埋葬的时候有31000多人。而唐代帝王是死了之后才修陵,需要一年的时间,所以需要放一年才葬。

汉文帝在临死时说,要用瓦器也就是陶器来给他做陪葬,不要放金银。但他死了之后,汉景帝在埋葬他的时候还是在里面放了金银器的。所以他自己虽然提倡节俭,但实际上他的儿子为提倡孝道,没有完全按他的意志来,在里面也放了很多东西,所以才会被盗了。

汉文帝以有德而著称,在位时也的确是提倡节俭的,这在他的陵墓上也有体现。考古资料显示,霸陵墓比其他汉陵要小一些,不仅没有封土,而且地下的宫殿也比较矮小。汉代帝王陵墓,边长一般是400多米,霸陵只有390多米。应当说他是汉代最节俭的皇帝了,也可以称得上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之一。

凤凰嘴那里可能是他的陵庙

过去人们理解汉文帝“因山为陵”是把陵墓建在山里头。其实是在一个高地土包上向下挖墓室,之后再把它填平,也就是采用了西周“不树不封”的方法。但这样建成以后陵墓仍是有陵园的,叫“圣德园”,四面有门,门有阙,但里面没有封土堆。西汉灭亡后,这个陵园没人管了,门阙倒塌后就没标志了,后来就找不到地方了。因为文献中说他是“因山为陵”,后人可能因此把位置找到了凤凰嘴那一块,认为那里是他的陵墓。其实那里可能是他的陵庙,因为人们经常在那地方祭祀,所以历朝历代都认为那地方可能是他的陵墓。

西汉灭亡后,霸陵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宋代以后,人们找不到他的墓所,便在陵庙旧址祭祀他。时间长了,就误认为那里是霸陵之所在。

陪葬器物都不是实物大小

刘恒有多节俭?考古学家焦南峰:“第一个是陶俑,它的陪葬器物都是三分之一尺寸的,不是实用器大小;再一个就是出土的高等级的,特别是金银装饰的器物很少。相反我们在南陵,也就是他母亲的陵出土的车马都是实用的,然后车马上的装饰有很多金器,镏金器,制作的明显好于帝陵。我们讨论最后结果是文帝自己节俭,但是给他妈妈要埋好东西,也就是说孝顺,从私德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君王。”

此外,刘恒的孝顺是出了名的,二十四孝中的“亲尝汤药”讲的就是他的故事:母亲薄太后患了重病,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

汉文帝在位期间,降低田租和赋税,减轻徭役,奉行的是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不过,考古专家在对霸陵的考古研究时发现,霸陵的双重陵园格局,象征官署机构的外藏坑围绕帝陵等布局,均为西汉帝陵中最早出现,专家介绍,这些都表明在汉文帝时期已经有了儒家思想的初步体现。本组稿件除署名外均由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采写

新闻推荐

汉文帝霸陵被发现,不只是一个考古事件

■观察家今天的“考古学实践”已密切地与社会公共文化的建设连接在一起。据新京报报道,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表...

南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陵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