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大通小轮码头
大通古镇新貌
■ 方敏 文/图
千年古镇大通:有这样一句话形容最为贴切,“长江在这拐弯,大海在这回头”,因为这里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它背靠一座长龙山,长龙山的阻挡改变了长江的流向,致使本来自西向东流的长江,到这里变成了由南向北流。扼九华、望黄山、临皖江、依铜都,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拥有着数不清的故事。
作为一座江南名镇,铜陵大通拥有着近2600年文明史。其历史最早记载于吴楚春秋争霸时的“鹊岸之战”;唐代设“大通水驿”;北宋正式建镇,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大笔一挥,留下《舟过大通镇》:“淮上云垂岸,江中浪拍天。须风那敢望,下水更劳牵。芦荻偏留缆,渔罾最碍船。何曾怨川后,鱼蟹不论钱。”让大通名扬天下;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中被开辟为“寄航港”,1900年爆发的大通自立军起义,1912年安徽临时军政府在大通成立,1949年大通成为“渡江侦察记”的故事发生地。近一百多年来,大通一直见证着中华民族命运的悲壮与雄浑,见证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然而,大通有座小轮码头,曾经给千年古镇带来繁华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每天早晨与傍晚都有轮船从大通小轮码头起航、停泊。轮船的马达轰鸣、汽笛声声,构成了小镇美好独特的风景。
千年古镇大通小轮码头是铜陵港的前身,位于大通镇下街头。半个世纪以来,大通小轮码头经历了岁月的风风雨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早晨,当东方的天际刚露出一抹鱼肚白时,开往安庆方向的小轮船响起了汽笛声,打破了码头的宁静,召唤着赶来乘船的旅客加快脚步,不一会儿,小轮码头开始热闹起来,售票处的窗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乘船的旅客和家属亲友在候船室码头上熙熙攘攘,纷繁喧嚣。当轮船再次拉响了汽笛,轮船发动机也随即开始发动,伴随着轮船发动机的轰鸣,开始晃动起来,船老大(通常指被安置在船头负责管理工作的船员)解开了缆绳抽起了跳板,轮船载运着旅客驶离了码头。送走了开往安庆方向的客轮,码头又恢复了平静,显得空荡荡的,沐浴在早晨阳光中的小轮码头的安静和空闲是短暂的,过不了一会,开往芜湖方向的客轮到达码头,小轮码头又掀起了一阵新的热闹和喧嚣。
我喜欢大通小轮码头。经常站在离码头很近的地方看这里的人头攒动、听轮船启航时汽笛的呜鸣。每到傍晚,金色的晚霞像点点碎金洒落在停泊轮船的码头上,把江岸的晚景装点得格外妖娆。狭小的码头空地上挤满了人,有等家人的、有接亲友的、也有等托运货的,但也有一些路过这里的行人停下脚步看热闹的。远处响起汽笛声,在码头上空久久回旋时。轮船懒洋洋地由远方向码头驶来,缓缓地停在码头水面上,后面还有波涛粼粼的浪花跳起了美妙的舞蹈,犹如一个小精灵。我和小伙伴们一边看下船的乘客,一边闲谈,不时地指指点点,从人群中看谁家有人回来了,谁又乘船外出了。
我少年时,经常去大通小轮码头,有时是买煤回家经过码头,有时是和村民们一道,将自家种的蔬菜乘船运往横港和扫把沟一带去卖掉。当年乘坐轮船,有好几次激动得睡不着觉,想象着能坐一趟轮船,追逐着拍岸的浪花,能去城里开开眼界好幸福。记得有一次排队买好船票,我和本生产队(现在为“村民组”)几个农民兄弟将大白菜挑上船,看到船舱内堆放着蔬菜、鸡笼、小猪崽等杂物。乘客大都是乡里的农民。如果上船早,可以找个靠窗的舒适座位,身子侧着可以凭窗瞭望窗外的景色。可我乘船的那天已是农历腊月,天寒地冻。虽然人们穿得那么多那么厚,可是,船舱内那风还是一股劲地往身子里面钻。那天,看到船上的人都用上了各种抵御寒冷的“武器”,棉大衣、棉鞋、棉帽子、围巾、手套……“笛……”随着一长声汽笛鸣叫,轮船离开码头。船老大站在船头甲板上熟练地收起拴在码头上的缆绳,起航了。轮船缓缓地驶向远方,水面上泛起阵阵浪花,长江水面波光粼粼,在清晨月色下闪耀着灵动而神秘的光华,来自冬天的寒风,在水面上低低回响。
轮船的航速比较缓慢,坐船感觉很有乐趣。如若你听厌了船上的乘客操着乡音传播的各处奇闻,大可透过船窗饱览两岸景色。船行一路,但见岸边丛丛绿荫,白墙黛瓦,面水而筑的屋舍大多古风犹存。近观远眺,处处洋溢着宁静的乡下气息,鱼米之乡的水光山色,仿佛一幅幅连绵不断的风景画。
千年古镇大通小轮码头有内外两江的自然优势,内江称内河,外江称长航干线。为了适应繁忙的客货短途运输,大通与和悦洲之间的内河中,最多时驳渡船300多艘,分别在内河接运大小轮客货。当时大通外江干线大轮川流不息,内河小轮千帆竞发,商旅往来,络绎不绝。随着航运业的发展,皖南一带的各种农副产品,尤其是农产品的麻、桐油、生姜、茶叶、蚕丝、玉米、黄豆等土特产品,都聚集于千年古镇大通,再由此运往外地。大通佘家大院一带的生姜,是当时的“名牌产品”,每年外运量达万担以上;大通的水产更为丰富,除了长江中鱼虾产量丰富外,青通河、河南嘴内江鱼也很多,鱼虾日产量高达万斤,每天很多鲜货都是从小轮码头往外销。腹地徽州和青阳、贵池、东至、石台、南陵等山区所需日用物品,如白糖,红糖,布匹,白纸,煤油,干果,黑枣,服装和化妆品等,均经过大通小轮码头转运。大通小轮码头成了当之无愧的皖南的水上交通门户、盐业运输枢纽、百货土特产集散地和国内外朝九华香客的中转站。九华山头天门——千年古镇大通大士阁,也因此名扬海内外,常年香客云集,香火旺盛。
据了解,从清代中叶至抗战前,大通市政建设逐步出现三街十三巷的密集街市建筑群。这一时期的弹丸之地和悦洲,人口曾多达七万(连同流动人口,号称十万),各种作坊、商行林立。各类服务性行业随之纷纷兴起。那时的鹊江两岸,仅酒楼、茶社、大小旅馆(客栈),就有一百余家。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实业银行等都先后在大通设有分行。钱庄有利和、麻丰、怡大等九家,大通总商会每月收取各商铺的会费达一万二千多银元。
由于轮船在古镇大通过夜,是上下水客轮的终点码头,大通古镇大小旅店、客栈每天均客满。夜幕降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为古镇大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正如当时招商局代理处门楼两边楹联所书:“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就是大通繁荣昌盛的写照,古镇也因此被国内外商界誉为“小上海”,大通小轮码头也被冠为中国“长江巨埠”的美称。
原大通小轮码头上游100米处有一渡口,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名乘客,站在渡口处看着湛蓝的天空,摆满货物的渡船,匆匆忙忙的行人,再加上他们喜悦的笑脸,你会惊讶到原来这世间竟会有这么淳朴的景象。
现代生活节奏很快,且纷繁芜杂,我们需要一个人静静地独处,远离喧嚣,而大通古镇就是这样一方净土。
如今,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了大通城乡的每一个角落,公交车、摩托车、电瓶车、私家车、的士等车辆穿梭不息,交通十分便捷。大通小轮码头却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但是,千年古镇大通小轮码头历史依旧让人回味。尽管乘坐轮船时代已远去,但它始终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毕竟它曾给千年古镇大通的老百姓带来过方便、快乐和繁荣。
新闻推荐
近日,由芜湖市妇联牵线搭桥,芜湖市福禄酒业资助的两个春蕾班分别在南陵县许镇镇中心小学和湾沚区陶辛小学正式开班。据了解...
南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陵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