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光迪:不负弋江这枝“梅”

芜湖日报 2021-10-14 09:46 大字

青弋江从南陵弋江镇的桃园滩进入芜湖地界。从这里开始,清澈的弋江水就属于我们芜湖了。

悠悠六百里青弋江,流至弋江镇,已然褪去青涩,波光烟渺,水天浩浩奔赴长江。“行走青弋江”一行来到弋江镇,寻访一位学贯中西,对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很大贡献的文化名人——梅光迪在这里留下的痕迹……

此去经年最忆弋江这枝“梅”

梅光迪(1890—1945),南陵县弋江镇奚滩村西梅村人。1905年梅光迪考入安徽高等学堂,1908年转入上海复旦公学。1911年考取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西北大学攻读西洋文学,后到哈佛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此后,梅光迪在哈佛大学执教。1920年回国,任南开大学英文系主任,1921年任国立东南大学西洋文系主任。1924年赴美国讲学。1927年回国任中央大学代理文学院院长。不久应邀在哈佛大学讲授东方文化和哲学。1936年,梅光迪应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回国任教浙江大学文学院长兼西洋文学系主任。1945年12月27日病逝于贵阳。

梅光迪一生学贯中西,在当时他的中西方文化造诣屈指可数。除了扎实的国学功底,他在美国求学、任教多年,无论是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还是英文写作,都达到了很高境地。胡适曾坦言:“文章无对手,只怕梅宣城”,从梅光迪的日记可以看出,他曾蓄志以中英文系统撰述中国传统文化,昭示国人,传诸西方。遗憾的是,天不假年,抱负未酬。

在弋江镇采访,跟当地人谈起梅光迪,总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满满的自豪感。在通往梅光迪诞生地弋江镇奚滩行政村西梅自然村的路上,“光迪”二字似乎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符号,镇上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被命名为光迪商业街,通往西梅村的一条乡间小道,也被取名为光迪路。在通往西梅村的路上,沿途设有数块“光迪故里”的指示牌。因此,我们采访组前往西梅村时,几乎没用导航,就在“光迪”的指引下,顺利抵达西梅村。

西梅村紧邻青弋江,午后的村落一片寂静。熟悉弋江镇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里与宣城隔河相望,两岸交流自古就非常频繁。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宣城县,县治就设于今天的弋江镇。正因如此,弋江镇的许多人家,至今与同处青弋江边的宣城文昌、寒亭诸镇还依然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尤其是“光迪故里”西梅村,因位于青弋江西岸而得名,它与东岸的东梅村(属宣城市)同宗同源、一脉相承。西梅村民组组长梅水深系梅光迪孙辈,他在村子里的梅氏公堂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现在村子里的梅姓村民,全都是梅光迪的族人。“梅光迪很小就离开西梅村外出求学,但他幼年时勤学苦读的精神,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梅氏后人,如今已成为西梅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梅水深说。

岁月悠悠 不负弋江这枝“梅”

梅氏家族所修族谱,自称“宛陵梅”(宛陵系宣城别称)。1996年版《宣城县志》载:“梅光迪(1890—1945),字迪生、又字觐庄。清光绪十六年(1890)出生于本县西乡西梅村(1950年8月划归南陵县辖)。”但不管是宣城“梅”,还是南陵“梅”,终归都是弋江“梅”,这也是梅光迪后人的共识。

在西梅村采访时,我们遇到一位熟知梅氏家族历史的老人——梅务贞。梅务贞今年72岁,一直致力梅氏家族的史料发掘和研究。梅务贞说,历史上梅氏家族为宣城望族,据清代《宛陵梅氏宗谱》、光绪版《宣城县志》等记载,从宋代至清代,宣州梅氏共出举人41人,贡生44人,进士7人。一姓一族如此鼎盛,实属罕见。无怪乎清代大学士张廷玉说:“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宣之旧族首梅氏。匪特仕宦科名甲于遐迩,而文章经济理学名儒,自宋以来,彬彬郁郁,绵亘辉映。”张廷玉此言虽有溢美,但也基本属实。宣城梅氏,代不乏人,所涉及的诗文书画、戏曲剧作、天方数理等,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门类。梅务贞告诉记者,根据家谱记载,梅光迪所在的梅氏家族,有着显赫的身世,宋代大文学家梅尧臣是其三世祖,此外,明代戏剧家梅鼎祚、明末清初黄山画派巨匠梅清、清代数学家梅文鼎等,也都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大家。如此看来,梅光迪所在的宛陵“梅”,绝非浪得虚名。

梅务贞说,世人皆知梅光迪,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在家谱中的本名:梅为运。他拿出一册《梅氏宗谱》,在“梅光迪”条目下果然清楚地写着:“为运,名光迪”“复旦公学毕业,原名昌运,字子开,号觐庄……生于光绪庚寅年正月初二日巳时。”这段记载,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梅光迪简介,有多处不同。

谈起梅光迪在西梅村的往事,梅务贞如数家珍:梅光迪出生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梅藻为廪贡生。梅光迪在家排行老大,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6岁随父读书,12岁中秀才,人称神童。说到这里,梅务贞告诉记者,他的小爷爷、也就是梅光迪的幼弟梅为问在1965年至1976年间曾长住西梅村,梅务贞从这位小爷爷处听到不少关于梅光迪幼年的故事。据小爷爷讲,梅光迪自幼禀赋极高,5岁即能流畅背出《甲子经》。所谓《甲子经》就是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等天干地支的各种组合,因此当时梅光迪在众人眼中一直是个“别人家的孩子”。

据梅务贞回忆,梅光迪在考取安徽高等学堂之后,就远离故土,四处求学,仅在其30岁时回过一次家乡。梅光迪先后求学于国内外多所高等学府,一步步走向文学殿堂的最高层。他与胡适、汤用彤、胡先骕、陈寅恪、竺可桢等大师过从甚密,这时的梅光迪,已经是人尽皆知的文化名人了。

纵观梅光迪一生,一直行走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之路上。不仅如此,他对梅氏族人的教育也非常重视。梅务贞说,当年梅光迪将许多梅氏族人都带出去,以一己之力供他们读书求学,包括其胞弟梅为问,堂弟梅为绶、梅为斋等都先后考上大学,这在那个年代是非常罕见的。梅光迪对教育这般执着精神,至今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后人。就像西梅村村民广场上的《西梅简介》所言:“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今天的西梅村民必将从祖辈丰厚的文化底蕴中汲取精神养分,沐浴时代春风,让西梅之花在乡风文明之路上处处盛开,历久弥香。”如此看来,清清弋江水的确不负梅光迪。反之,梅光迪又何曾负了弋江这支“梅”呢?!

□ 记者 郭青 文/摄

新闻推荐

芜湖市委书记“开门问计” 十位市民“万言答题”

芜湖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为进一步畅通民意、广聚民智,使市委工作部署更好地回应群众期盼,9月11日,市委书记单向...

南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陵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