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出门
小时候出门,全靠双腿。周末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许镇老街。老街足有一百米长,房子高矮不齐。两面都是店铺,路面铺的是青石板路,晴天没灰,雨天没泥。方圆十里,算是大街了。我们逗留时间最长的要数靠圩埂边的新华书店,柜台里,各种各样的小人书吸引着我们流连忘返。囊中羞涩,只能隔着玻璃看小人书的封面。
许镇街算不上最向往的,黄墓渡才是。如果我家乡的东塘供销社是现在的镇,那么,许镇街就好比现在的县城,而黄墓渡简直就是大都市了。这个“大都市”,我们一年到头,是很难得去一次的,一是离我们家比较远;二是担心没有大人带,去了受街巴佬欺负。
黄墓渡的街,不像许镇街扁担般的直,它有一条主街,主街边上还有几个叉街巷街,什么百货、农资、生猪、陶瓷、篾器家用,一应俱全,剃头铺、裁缝铺、叮叮当当的铁匠店,应有尽有,错落有致。更吸引眼球的是店里那些衣着鲜艳、时尚,说话轻柔、皮肤白皙的姑娘们。我们这些长年累月与泥巴打交道的农家子女,衣着邋遢,头毛凌乱无光泽,脸色因缺乏营养显得蜡黄。看着这些貌美端庄、宛如仙女的姑娘们,真的是目瞪口呆,甚至“呆”得在旁人眼里近乎发“痴”。于是,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努力读书,一天不考取学校,不捧上铁饭碗,不彻底改变人样,一天不娶婆娘,哪怕光棍一生。不管这种思想对不对,还真的给了我求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如果那天运气好,还能在电影院看场梦寐以求的电影。要是来到河埂上,目睹的是比家乡宽得多的大河,河水清澈,河里的机帆船来来往往,上通县城南陵,下达芜湖市。人的嘈杂声,机帆船的“嗵嗵”声,不绝于耳。我们这些小不点只能眼馋地望着、胡乱地想着,想象着县城如何的热闹,芜湖市又该是怎样的繁华。这比已经令我想入非非的黄墓渡更异想天开了!
终于有一天,为想照一张好一点的用在毕业证上的照片,向母亲要了两块五毛钱,与村上同龄伙伴结伴走了二十几里路乘火车到达向往的芜湖市,去找在市里当工人的哥哥。来到哥哥工厂,左转右转,总是不见哥哥,心里忐忑起来,后来向哥哥工友打听,回答说今天一早回家啦。我和同伴的心一下掉到冰窟窿里,那时毕竟年少,不谙世事,也不知道将吃饭、过夜问题,向哥工友请求帮助。我俩悻悻地寻找照相馆,把来这里的事办完,天色也暗下来。回去,已经不可能了,歇宾馆,钱不够。怎么办?我和同伴先到小摊上下碗面填饱肚子,逛了几条街,转到长江边码头,在防水墙下隔着那些要饭的躺下。好在虽然是夏天,风吹着,没有多少恼人的蚊子,由于人很疲累,躺下不一会儿就忘乎所以地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被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货轮鸣笛声吼醒,坐起来靠在城墙下,揉着惺忪的眼睛,碰碰仍在睡梦中的同伴,来到长江边上,双手捧起浑浊的江水洗洗脸,然后走到街上摊贩边每人要了一碗稀饭和一个糍粑,坐公交车到火车站……看到了前面的熟悉的小镇,好像悬浮在空中的身子落了地,心才稳定下来。
小时候的狼狈遭遇刻骨铭心,少年向往、梦中憧憬的城市,被这次偶然的不顺经历,碾得粉碎。家乡,日夜都想挣脱的,甚至苦累交替时一度发出诅咒的家乡,当脚步踏上家乡的土地时,顿感那么的亲切,犹如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是那么的温暖、踏实和安心。
谈根照
新闻推荐
培养怎样的孩子 做怎样的教师 办怎样的教育 “名教师”“名校长”做客“畅聊早餐会”
9月4日上午,第二十一场“畅聊早餐会”在铁山宾馆举行,6位教师和校(园)长参加,涵盖高校、高中、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各个阶段。...
南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陵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