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有三百余年竹编历史小村 一件精美手工竹编是这样诞生的

大江晚报 2020-11-05 00:40 大字

竹编匠人正在编竹席

汪根木正在进行“取片”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器替代了很多手工,但越是如此,手工制品越显得珍贵。南陵县弋江镇弋丰村拥有三百余年的竹编历史,近年来手工竹编辉煌已不再,但村里仍有人在坚守这门技艺,仍有市场需求。

村里很多人家门前屋后都有一束束、一丛丛的竹子,有居民正在用竹子装饰墙壁外立面。路过一户人家,记者看到一位妇女正在埋头编织竹席,横竖相交的竹篾在灵巧的手中一点点编织起来。“这是普通竹席,160元一张,编织只是最后的工序,前期还有很多复杂的工作。”村民说。

汪根木是村里精通竹编技艺的代表人物。记者来到汪根木家,门口地上摆放着一根根细长破开的竹篾,在太阳底下晒着。客厅里,68岁的汪根木正在低头编织竹席。客厅的地上,到处是竹条、竹皮,还有各种各样的制竹工具。“一辈子的老手艺不想丢了,在家里做点竹编活,总比在外面打工好。”汪根木说。前不久,他接到来自苏北的一笔几十张竹席的订单,除了自己村里还有几户人家一起做。“普通席子160元,带字样的400块钱以上,那个要复杂得多”。

一根竹子要经过多少道工序才能变成一件精美的竹编产品呢?汪根木从头到尾给记者示范了一遍。他用一把砍刀在门前竹林里砍了一根竹子,然后用竹刀把竹子从中间对等半分,再进行对等半分,就劈成了一根一根可用的蔑条。接下来,他用竹刀将破开的蔑条削薄,将不用的部分去除。然后,汪师傅又拿出专用工具,将篾条表面刮平顺,然后用一台手摇机械将篾条放入,一根变为两根,厚度再次变薄。做完这些,他又使用一种工具,给篾条去除青皮,很快一卷卷青皮落到地上。至此,得到的篾条就可以用来编织竹编产品了。

“工序很多,全是手工的,年轻人都不做了,不如打工收入高。”汪根木说。自己祖父、父亲都做手工竹编,他也从事手工竹编一辈子。年轻时,竹编手艺很“吃香”,他和村里很多人都去苏北等地编织,外地的卖价比老家的高,市场需求很多。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做竹编,竹编销售就是全家人的生活来源。就连小孩子都会,一放学就帮家人做,村里女儿出嫁,家人都会准备很多竹编产品作陪嫁。“现在市场不景气了,尤其是空调普及后,很多人不买竹席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只剩年纪大的在家里,顺便做点手工补贴家用。”汪根木说。自己和其他几户人家都是按订单生产,接多少单子就生产多少,每个月销售不稳定。

“手工的竹编耐用,质量好,只要能做动,就一直做下去,竹编技艺不能丢,市场还是有需求的。”汪根木说。

记者 李贾 文 汪武 摄

新闻推荐

芜湖市落实群众信访举报件转办情况公示 (第十四批)

10月27日,芜湖市收到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转办(第十四批)环境信访件29件。从区域上看,无为市6件,南陵县5件,镜湖区7件,鸠江区1件...

南陵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陵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