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山古道

大江晚报 2020-10-26 01:02 大字

五华山古道在五华山脉的南端,最为著名的景点当属“隐静禅林”。

隐静禅林,既隐静寺,始建于南朝宋时,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素有“江东第二禅林”美誉。当年李白曾留下一首《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岩种朗公橘,门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振锡还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乾隆版《太平府志》载:“隐静寺,在邑东南三十里铜官乡,高二百八十丈,旧传杯渡禅师栖隐地。”道光版《繁昌县志》载:隐静山“(繁昌)十景隐静禅林即此……一名五峰,下为普惠寺。”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改普慧禅寺。嘉祐三年(1058年)建阁……明洪武初改今名,后历有修葺,明末就圯。崇祯七年(1634年)僧真融等重建寺。明代永乐年间处于鼎盛时期,庙宇达百座之多。各地信众、香客云集于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繁昌方向的香客绝大多数均从峨山东岛上山。修建山上道路,是出家僧人首要功课,历代信众和僧人出资出力,造就了著名的五华山千年古道。

五华山古道,主要是佛教信众、香客到隐静寺烧香拜佛行走的道路。同时也是古时平铺至繁昌的一条捷径古道。明代佛教鼎盛时期,古道始于平铺山门,沿长山头到五华山脚下,再向山上行走。现在从五华水库溢洪道向上行走,绕过水库,跨过龙溪桥,就到了隐静寺。

过了隐静寺,再从正殿院墙侧面古道上行,就到五华山古道制高点“仙人靠”,这里也是峨山与平铺两地的分界处。过了“仙人靠”往北下山,便是峨山地界了。这部分古道由于山势陡峭、人迹罕至,再加上年久失修,道中碎石乱布,极难行走。如果没有一块“五华山古道”的路牌,陌生人是找不到路口的。

现在,从隐静寺向上几百米到观音岩的古道已经铺设水泥路面,可以行车了。从观音岩继续沿着五华山古道向上至正殿,残破的古道已经全部改造成崭新的石阶路。如今行走其间,更加方便、安全、快捷。

此外,在东岛还有一条“灵岩古道”,是由东岛通往象形滴水岭和灵岩寺山路,但鲜有行人,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伍先华 文/摄

新闻推荐

干部任前公示公告

干部任前公示公告(上接第一版)刘则学,汉族,男,1968年12月生,籍贯、出生地安徽南陵,大学学历,法学学士,中共党员,现任市纪委常委、...

南陵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陵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