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岗之花永不败 读刘晓航《开花的荒岗》
《开花的荒岗》是刘晓航老师的编年体自传,这是他的第十六本著作,亦是他的收笔之作。打开书卷,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一字字一行行一页页,日记般的记叙,却丝毫没有“流水账”的意味,犹如一位学养颇深的大哥,在款款叙述他的一生:他苦难压抑的童年、他离奇的两次“上山下乡”、他梦幻般的爱恋婚姻、他如饥似渴的求知道路、他成功地攀登一座又一座理想巅峰、他“身无分文却心忧天下”的情怀……这部42万字的自传,按时间顺序的叙述中,交错着若干条故事线索,大致可分为七部文集:
《开花的荒岗》,是一部真实的史书。它不仅是一部个人传记,也是一代人的历史记载,更是国家变迁的时代记忆。该书鲜明地辑录了社会发展的时代印痕,以及在各个不同时期,生活环境的变迁和底层人们生活的状况。
作者的童年,是在极度贫困中度过的。苦难中造成的心理压抑,促成了他的不屈与抗争的意志。1966年2月至1967年底,为了读书,作者以“社会青年”的身份,去了皖东定远的十八岗农垦学校,这段经历成为他人生风雨的第一个驿站。面对十八岗这块干旱的荒岗,无法选择的现实,他和他们就像荒岗上绽放的野花,在岩石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的空间。
《开花的荒岗》,是一部励志的教科书。作者以超乎常人的努力,读书、教书、著述、立说,取得了不菲的成就。1968年12月至1975年3月,作者又以“知青”的身份,去了安徽南陵弋江公社插队,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知青生活。1977年,作者以优异的成绩,参加了恢复后的第一次高考,终于挤上了这趟时代列车,从而开始走上改变自己命运之路。有了童年苦难的这碗酒垫底,任何艰辛困难都能对付。他利用一切空隙时间,如饥似渴地读书。同时,不间断地写作。2008年,作者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曾经同饮一江水》。
《开花的荒岗》,是一部精彩的游记。作者在“读万卷书”中,获取了丰厚的知识和营养,同时,挤出学习和工作的空隙时间,“行万里路”,几乎走遍了全中国。每到一处,都千方百计、不畏路途艰难地去寻找拜谒当地的历史遗迹,包括历史名人的墓塚碑记。丰富的人生阅历开阔了作家观察生活的视野,给予了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开花的荒岗》,是一部茶文化的读本。1997年起,他开始研究被遗忘大半个世纪的中俄万里茶道历史文化。亲临赤壁市的羊楼洞古镇、水路运茶的码头新店古镇等实地探源考察,并发表多篇研究论文。2015年,出版了《穿越万里茶路》(武汉大学出版社),书中倾诉了作者十七年来为寻找万里茶道的践行与快乐。在作者及其同仁的努力下,2014年7月,武汉市组织“重走万里茶道”采访活动,启动“万里茶道申遗”。湖北省文物局正式将万里茶道沿线8省区湖北段的六处遗址列入汇报中。
《开花的荒岗》,更是一部知青文化发展的论著。1994年起,他将自己的学术研究定位于中国知青的历史文化,并开始发表一系列论文、著述,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长篇纪实文学《我们要回家--1979年云南知青大返城真相》(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2011年起,又通过多次采访,听取出版后的意见,着手修改、完善该书的内容。与此同时,作者收藏了近千种知青回忆录,并热情地为知青著述写序。
读完《开花的荒岗》,最令我赞叹的,是作者对人的感恩情怀和对社会的自觉担当。
他有一颗真挚的感恩之心。
他感恩母亲,一位经历过大革命、参加过八年抗战的女兵,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靠糊火柴盒、做保姆,含辛茹苦将儿女拉扯大,并留给他们坚韧自重、不屈奋斗的精神财富;他感恩其文学创作的引路人、军队老作家沈默君;他感恩陈文华教授——他的茶文化研究引路人;他感恩岳父母及妻女;他感恩所有在其成长和社会经历中,曾经给予他帮助的长者、同学、同事、朋友。书中多处可见作者多次探望恩人的情节,以及与他们建立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感情。
正是刘晓航老师的感恩情怀和担当境界,加之腿勤、手勤、笔勤,使之成为一名高产作家。书名“开花的荒岗”,正是他的座右铭:他就像那十八岗荒野上的蒲公英,“落在没有土没有水的石堆上/在那儿成长,成长/……蒲公英,小小的花/又将落在更加贫瘠的土地上”永远不败!
《开花的荒岗》 刘晓航 著
2018年12月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 毛祖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洋)受长江上游来水和连续强降雨影响,芜湖市河流、水库水位持续上涨,西河、永安河、裕溪河、青安江、长江芜湖段...
南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陵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