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中学的 起点在这里

芜湖日报 2020-03-30 00:53 大字

南陵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早在宋宣和六年(1124)徐勣就创办了元功书院,此后文脉不断。清代以降,更有养正学堂、春谷学堂、蚕桑初等学堂等,它们为南陵培养了众多栋梁之材。而创办于1939年的南陵中学,更是闻名遐迩。南陵中学最初创办于西乡戴汇镇的蒲塘村。据1994版《南陵县志》记载:“南陵中学,民国28年(1939)创办县立初级中学,校址设在大花山蒲塘曹村,2个班,学生百余人。”

笔者1958年考入南中初中部,1961年考入南中高中,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南中工作。因此,对于笔者而言,南中既是母校,又是工作单位,一直对她怀有深厚的感情。笔者一直想实地探访一下母校诞生的地方。可是,由于数不清的事务纷至沓来,总难如愿。

一个月前,我同南陵历史名人徐勣的二十六世孙、城关三小的退休教师徐锦荣老先生叙谈,说起南陵徐氏唐五代时期从徽州迁来南陵,最早落脚在花山的事。他说花山离工山的余脉象山很近,那儿有个山口村,南中民国时的最初老校址就在那附近。我立刻联想到《历代咏南陵诗词三百首》一书中收有《山口》一诗,一翻果然如此。作者是清代南陵名臣刘楷的孙子、曾任云南江川县令的刘携。诗云:

晓岫收残雨,冲泥问酒家。

古藤穿怪石,一径落闲花。

山抱村烟转,溪寻野彴斜。

南邻多旧伴,相就话桑麻。

这首诗语言很美,写的就是山口一带的晨景,充溢着清新的乡土气息,诸多物象的描写和人物活动的加入,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乡情。

如此一来,笔者就更迫切地想前往一游,既可欣赏山口风景,又能访察旧校址。前几日,我们终于踏上了行程。我们一行到达峨岭,驶过一段村村通公路,大约十来分钟之后,前方平坦的绿色田畴中突然涌现出一座山丘,山势峻拔绵延,山顶较为平坦,前端圆圆的,远远看上去就像是一头大象向我们走而来。不用说,我们已来到象山脚下。再看山的另一面,也有一座山,较为低矮,那是狮子山,而眼下车辆穿行的道路就在两山之间,看来这就是山口。村民告诉我们,从大路旁的一条便道往前走就是山口村,顺着山脚望去,可见环抱着一串人家。山上草木蓊郁,分布着怪石野藤,和《山口》描写的景致很接近,但却未见“溪寻野彴斜”(彴即小桥)的景色,想来漳河的支流深溪河还在前方。

车子继续在便道上行驶,约前行200米,一条小河横在我们面前,河上有一座由几根粗的水泥管铺成的小桥,这应当就是校史上所说的蒲塘村旁的深溪河了,也就是《山口》诗所描写的溪流了。沿着深溪河畔的小道,经过山口村,在乡民的指点下,车又前行三四里,终于找到了蒲塘村。村子不算很大,错落地盖了一些楼房,有几个村民聚在村头,听说我们是来寻访南中办校旧址的,都很热情,大家指着村前一口已用水泥砖修砌的水井说,这就是南中师生当年饮用的水井。站在井台外围,向里探头一看,仍可见到深深的井水。水井上方端正地树立起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南陵中学原创校址”几个遒劲的大字,是南中校长谢开润所书。

南陵中学初创时,正是日寇侵华,战火纷飞之时,南陵的部分有识之士肩负教育救国的使命,怀揣复兴民族的愿望,毅然创办了南陵县初级中学,即南陵中学前身。由于城区常遭敌机轰炸,所以校址选在离城较远的西乡。深明大义的蒲塘村民都热情支持南中在此办学,村中的曹氏家族在族长曹耘天的带领下,腾出祠堂的公房作为教室,他还将自家的厅堂、书屋让出来给学校使用。据《南陵县志》记载:“时经费短缺,校舍破旧,设备简陋。”学校创建时招收了70多名学生,开设了两个班。教师有7人,主要是从外地归来的年轻大学生。校长王邦是民国政府的官员,具体负责教务的是上海暨南大学毕业的陈璞珊先生。我们向村民们询问起当年师生们学习、生活过的曹家大屋在哪里,他们说曹家原来的建筑早已拆毁了。但随后我们在一处普通的水泥楼房中,高兴地找到了其主人——曹家的一位后人,主人讲述了他家祖上从湖南来此的经历,并拿出一张保存了很久颜色已经发黄的老照片,这是一张四世同堂的全家福,中间那位长髯飘飘、精神矍铄的长者正是曹耘天先生。从曹家出来,启辉说这个村子叫蒲塘,因为村边有一处长满蒲草的池塘而得名。一位中年汉子主动地领着我们走到村后,指着一块不大的池塘说,这就是蒲塘。站在清风阵阵、水鸟翻飞的池塘边,耳畔传来村中鸡鸣狗吠之声。

由于日寇入侵南陵,敌机频繁轰炸,学校在蒲塘办学时间不长,从1940年8月开始,被迫迁到临近泾县的奚滩乡张村,历时仅七个月。三年多后,又从张村迁徙到泾县的肖村,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后,才在1946年2月返回南陵城关。关于这些,《南陵中学校史》和1994版《南陵县志》中都有着详细记载。

顺便说一下,这部《南陵中学校史》是南陵中学负责人组织编写的,主要由几位老校友分任其事,从2008年夏天开始,到2009年秋天,即南中七十周年校庆之际出版。这是南陵中学历史上的第一部校史,它从史实出发,不尚空论,秉笔直书,体例完备。这是一部忠于史实、能讲真话的信史。当然,毋庸讳言,由于学校创办年代跨度大,编写时间紧迫,联络困难等原因,校史尚存在搜集资料尤其是人物资料不足,有些人物遗漏,有的篇章内容略嫌芜杂,文字锤炼不够等瑕疵,但终归是瑕不掩瑜。

魏青平

新闻推荐

身先士卒战“疫”扶贫 ■本报记者沈宫石

“种子、化肥准备得怎么样了,还有哪些困难?”3月24日上午,南陵县籍山镇长乐村党委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邢毅,来到贫...

南陵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陵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