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赤子之心抒写窑家人的奋斗发展史 长篇小说《只有香如故》座谈会侧记
一部窑家人的奋斗史,一段泥、水、火交织的窑工时代。12月15日,由芜湖市评论家协会主办的袁影红长篇小说《只有香如故》新书首发暨座谈会举办。来自芜湖市的40余位知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及文学爱好者参加了座谈会。
《只有香如故》是今年10月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1862年至1946年的80多年间,以曹大仙为代表的一群湖北窑工,满怀梦想异地谋生,历尽艰难而百折不挠,世代相替生生不息的窑家匠人奋斗史。
作者袁影红是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此前,曾有多篇诗歌发表在《安徽文学》《中国诗刊》等报刊上,《只有香如故》是她的小说处女作。“作为一部传记体小说,书中的梅花窑本身就是真实存在的,在南陵县大工山至今犹存废窑址。故事中的人物也并非虚构,其中一些人还是我的祖辈。这也是我敢于将笔触伸向这一相对冷僻的文学领域的底气所在。”谈起自己的创作初衷,袁影红说,作为窑工的后代,她的血脉中有梅花窑记忆的觉醒与眷念,同时也有一份责任与担当,她想用自己的赤子之心,以一种最朴实的方式去抒写这段窑家人的奋斗史和发展史。
从诗歌创作到长篇小说,袁影红实现了创作上的跨越,而其创作的热情与精神也得到与会作家们的肯定。学者周飞说,近年来,芜湖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尤其是长篇小说,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对江城的文学创作是一个很大的推动,“一个有成就的作家身上要具有三种表现力:豪情、壮志以及苦功夫,希望有更多的芜湖作家能成就一番事业,让江城文化在中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作者笔下的梅花窑,一边是石垒砖砌的窑,一边是暗香浮动的梅,两者创意地链接起来,所展示的地域文化以及创作特点也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兴趣。安师大教授方维保认为,小说富含文化韵味,梅花窑本身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其中也有浪漫的诗意,作者用美妙的语言讲述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姚祥认为,小说时间跨度大,将这段历史通过几代窑工人的生活,尤其是窑工在技艺上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窑工子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出来。作者的情感灌注于字里行间,将现实与往事叠影,给人以历史的梦幻感,很快就将读者带入了时代的情境当中。同时,在时代变幻中,彰显出时代与个人、家族之间的沧桑感,为作品赋予更高的情感色彩奠定了基础。
时代变迁,梅花山高高窑头上烧制陶器的烈火已经熄灭,往日清脆悦耳的陶器敲击声和拍打陶坯的木槌声也不再响起,而当年的窑工却从书中重新找回了曾今的记忆。“书中真实还原了南陵县陶瓷厂从起源到兴盛直至最终消亡的历史,艺术地再现了当年窑工们的生产生活情景。”座谈会上,老窑工代表刘明月说,作为一名当年的窑工,他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从字里行间读出了温馨,感受到亲切,瞬间回到了四十多年前那泥、水、火交织的窑工时代。梅花山陶瓷作为南陵县一门独特的民间手艺,通过作者的辛勤笔耕,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而窑工心中的陶瓷情结,也通过这本书一代代留存。
随着《只有香如故》的出版,今年以来芜湖作家已有多部长篇小说面世。芜湖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李莉莉说,近年来,芜湖市老中青三代作家不断发力,深度挖掘有芜湖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芜湖市小说创作呈现井喷的趋势。这一方面是当下的时代是一个需要用长篇小说来表达的时代,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芜湖市相关部门出台了很多扶持文艺作品创作的政策。“在关注历史、挖掘历史的同时,作家也应更加关注现实、关注当下,与时代同步发展,做时代的代言人。希望今后芜湖作家不断发力,推动芜湖文学事业不断走向繁荣。”
□记者 季鲲
新闻推荐
本报讯12月8日,南陵县公安局工山派出所充分发挥警民联调作用,成功化解一起好友间的店面转让纠纷,让反目好友重归于好。11月3...
南陵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陵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